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常州一中、江阴南菁高中2016届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2-25 16:42

2016届南菁中学、常州一中联考试卷语文答案
1.A。(将“平心而论”错误的理解成“凭心而论”者。常见原因有二。其一,“平”、“凭”二字同音,很容易让人想当然地以“凭”代“平”。有的人几年甚至几十年地使用着“凭心而论”,根本没想到去查一下各种辞书,因为那里都只有“平心而论”,压根儿不存在“凭心而论”。也许在他们看来,人们经常说凭良心做事,“凭心而论”一词,正好说明人们讨论问题评价事物,要发自内心,出于真心作出合乎真理、合乎世道人心的结论。其二,“凭心而论”的使用者属望义生文。他们不知,“平心而论”里的“平心”,是说心情平和,不动感情。用“平心”修饰“论”,意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其出处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弻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截至当前,“凭心而论”是错误的,但也不排除今后约定成俗。“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用于人或事物。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牛骥同皂”:皂:牲口槽。牛跟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同处。作谓语;主谓式。根据语境“自传”属事物,应选“泥沙俱下”。“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相提并论”都可以表示把不同的两种事物或两个人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但如果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要用“同日而语”。)
2.C。【A项,主客颠倒,应是“这两句诗”是“苏东坡……终未归隐山林”的“写照”;B项,对象次序倒错,通常先有村庄,后有村民修的路,至少是同步,故应改为“村民修的这条路和这村庄的历史一样悠久”,下句“路旁”的表述也与之衔接; D项,句式杂糅。“按姓氏笔画为序”应为“按姓氏笔画顺序”或“以姓氏笔画为序”。
3.B。(此题考查概括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筛选关键词的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解答这类题,要先找出文字中揭示的被定义者本质特征的信息。定义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长单句。原材料的主干是“战略环境评价是评价过程”,附加成分才是被定义者的本质属性,包含三层意思:①评价的对象是“环境影响”;②评价的结果形式是书面报告;③评价的意义在于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把上述三层意思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即可。)
4.D。(根据语境“不自在”,“更有些悚然了”可判断前两处划线处所填内容。)
5.C。(徽标采用圆角方形,似传统印章,显示公民道德论坛严肃、庄重。同时,图形与色调(红色)整合和谐,具有视觉美感,显示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6.B。A.责:寻求。C.敦:重视。D.矜:夸耀。
7.D。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嫁娶时只是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是“新官之辈,丰财之家”;紊乱人伦、败坏名声和教化的风气都没有彻底革除。
8.①不管几代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应该统一量定等级的标准,作为永久的准则。
②这种习惯时间长了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确实败坏了名声和教化。
9.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解析】主要围绕“唐太宗对士大夫婚姻的要求”,“仁义”“礼法”为给分点,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现象,并非唐太宗的要求。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家世早已衰败,但他们仍然依仗旧时的郡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财物数量多为贵,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和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严重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的规定。既然他们的名望与事实不符,按道理礼仪制度必须改革了。”于是下诏书命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氏等级,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它们的真假,如果一个家族出了忠贤的人,就加以褒奖,提升等级;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贬黜,他们依此标准撰写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报校定的氏族等第时,仍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过去并无嫌隙,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就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得意地自夸高门,托名富贵,我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业,爵位崇高显赫,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清正廉洁,学问技艺通达渊博,这样的人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公卿以下的人,哪里有闲暇给他们多送财物,并助长他们的气势呢?这些人只图声誉不顾实际,以得到虚名作为自己的荣耀。我现在钦定氏族等级的原因,确实是想树立当今朝臣的地位,为什么崔干还是第一等,你们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吗?所以,不管几代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应该统一量定等级的标准,作为永久的准则。”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
    到了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总共一百卷,颁行天下。唐太宗又下诏书说:“氏族的美名,要与官爵相关联;婚姻的原则,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自从北魏、北齐灭亡,朝代变迁,风俗衰败。燕、赵的古姓,后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齐、韩的旧族,有些人行为违背礼义。他们在乡里没有名声,自身贫贱,却自称高门的后裔,而不重视嫁娶的礼仪,谈婚论嫁的时候只为了捞取财物,成婚的对象一定要找富贵之家。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富贵人家的祖宗,抢着和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做买卖。有些人自愿贬低家门,被亲家羞辱,有些人夸耀过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这种习惯时间长了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确实败坏了名声和教化。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种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从今以后,要明白告知天下人,让他们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