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衡水市二中高一年级12月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2-07 22:47
16(1)5分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2)6分答案: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17.(1)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2) 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3)开荒南野寂,守拙归园田(4)食野之苹 鼓瑟吹笙 (5) 虽趣舍万殊  当其欣于所遇
18(1)【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答案】(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意思对即可)  
 ①提出“吴示嵌类”,对拓扑学贡献大;
 ②研究代数几何取得了重要成果,填补了空白;
 ③提出了几何定理证明的有效算法,影响深远。
(3)【答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①从侧面突出吴文俊数学研究工作的创新性;
②说明吴文俊取得的成就突出、价值巨大;
③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丰富,有说服力。
(4)【答案】(观点明确2分,分析充分4分) 
 群体高度显示国家的整体水平和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阐述如下:
①吴文俊指导新一代学者,数学研究后继有人;
②吴文俊带领科研人员,群策群力,使我国数学机械化的研究得到了发展;
③只有具有更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才能形成科学的高峰,实现可持续发展。
19、①其形成有三方面因素
②导致污染物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③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每点2分,共6分)
20、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不难确定,从头到尾“害怕”一次一共出现了18次之多。但是,材料在反复提及“害怕”的同时,也多次提到了一个相反的概念“不害怕”,那么命题者究竟是倡导人应该害怕,还是呼吁人应当无所畏惧即不害怕呢?这就要通读材料了,特别是我们关注到材料最后两段指向性非常明确,那就是我们以前他不害怕了,我们几乎到了什么都敢做,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地步。由此确定,命题者倾向的是人应当有所畏惧,有所怕。
一类立意,人应当有所害怕有所畏惧。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畏惧就可能疯狂;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畏惧,这个团体就可能走向灭亡。如果立意定为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怕挫折困难权势等,属于不符合材料的思想倾向,应定为基本符合题意或不符合题意。

参考译文:
褚亮,字希明,是杭州钱塘人。褚亮幼小时就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博览无所不至,过目一定记在心里。他喜欢和名人贤土交往,尤其善于谈论。十八岁时,拜访陈仆射徐陵,徐陵和他商量文章,认为他很不一般。陈后主听说了召见他,叫他作诗,江总与诸辞人在座,没有不称道他做得好的。祯明初年,他担任尚书殿中侍郎。陈灭亡后,归顺隋朝任东宫学土。大业年间,授任太常博土。
当时隋炀帝将要改置宗庙,褚亮上奏议说:“现在如果依照周制,情理不能吻合,若用汉朝礼仪,也很难全部采用,请求另绘详图附在后面。”这个建议没能施行。不久,褚亮因和杨玄感有交情而获罪,降为西海郡司户。当时的京兆郡博士潘徽也因为文章写得好受到杨玄感的礼遇,降为威定县主簿。当时强盗猖獗,亲戚家人不能相保。褚亮和潘徽同行,走到陇山,潘徽得病去世,褚亮亲自为他买棺收殓,埋葬在路边,叹息感伤,就在坟旁的树上题诗,好事者都传写诵读,两天时间就在京城传遍了。薛举在陇西超越本分称帝号,任用褚亮为黄门侍郎,委托他重要职务。等到薛举灭亡,太宗听到褚亮的名声,对他深加礼遇,褚亮就从容陈说自己的想法,太宗非常高兴,赐物二百段、四匹马。褚亮跟随太宗回到京师,被任命为秦王文学。
当时高祖因为寇乱渐渐平息,每年冬天都要狩猎。褚亮上疏劝谏说:“我听说尧设鼓纳谏,舜立木求劝告之言,这是国家兴旺昌盛之风,致力于天下太平之道。希望陛下应千年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定天下,勤劳于帝业,为政事而忘食,为百姓而废寝。利用农闲的时节,遵守冬狩的规则,获车经过的地方,虞旗所到之处,网开一面,只在其他三个方向追逐禽兽,放纵广成苑猎士,观看上林署壮士们的手搏,这固然是狩猎的常规,皇帝的壮观。至于陛下亲逼猛兽,我私下有所疑惑。为什么呢?猛兽筋力剽悍,爪牙轻捷。连弩一发,未必能将它杀死;长戟挥舞,不能挡住它被激怒的野气。即使有盂贲在左边保护,夏育在前边护佑,但是如果猛兽猝然扑击,还可能发生意外。如果在丛林中,坑谷未及填平,惊吓后面随从的车马,惊扰了官员们的坐骑。小臣怯懦,深感战栗。”高祖对这些话很认真的采纳。太宗每有征伐,褚亮时常服侍跟从,军中宴筵,都参与欢畅,从容进谏,多有裨益。又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十六年,进爵为侯,食邑七百户。后来退休回家。终年八十八岁。太宗非常悲痛惋惜,一天没有上朝。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号为康。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