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求画 郑武文 忙完公务,已是黄昏,县令执一柄轻罗小扇,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 路过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秀的老者正在煮鱼。看到县令进来,呵呵一笑,并不多言,如同是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并不像农人,反倒似读书之人。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黑瘦面皮,几根乱哄哄的胡子,更像风雨中谋生的样子了。 老者只是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给舀上一碗鱼肉,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两人一碰,哈哈大笑。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个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兼顾到面前的潍河里打点鱼虾,自己食用。 县令怕老者惶恐,只道江南之人来此做点生意。看天色愈晚,方才起身告辞。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酒肉,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相见恨晚。 县令有次来访,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县令在旁边观望,微微摇头。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县令说:“不怕得罪老兄。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需改进。”随即拿起案子上的笔,轻轻一描,顿显虬枝劲骨,力道遂出。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于是教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 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画,却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看得清楚。”县令画的是一幅《墨竹图》:在月光下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官大人请盖印章!”县令哈哈大笑:“缘何知道是我?”王秀才说:“当今天下,能有此气魄、画工之人,除了潍县县令郑板桥再无他人。” 县令哈哈大笑:“既然知道是我,也不枉我们相交一场,就依了老兄。”随即拿出印章盖上。 过了几日,郑板桥在县衙处理公文,下人来报钱府请赴宴,特别交代有宝贝要让大人看。这钱德贵是有京城背景的潍县大户,多方求郑大人字画不得,大人生性好奇,听说有宝贝,忍不住想去看看。 到了钱府,把县令让到上座,钱德贵说:“此有当朝名家一幅《墨竹图》,堪称力作,应为难得宝贝。只是在下尚不敢确定真伪。”随即展开。郑板桥一看,脑袋一下子就大了:正是几日前给王秀才画的《墨竹图》。周围人一边恭维,一边大声赞叹…… 钱德贵更是得意忘形,来到郑板桥面前:“郑大人,老夫所得字画,是您的画,还请鉴别一下真伪啊?” 郑板桥哈哈大笑:“拿来我看。”几个人小心翼翼捧过来,郑板桥拿在手里端详了一下,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边的鱼池里,怒道:“赝品!纯为辱我清名!”旁边的人来不及反应,刹那间目瞪口呆。好久,才有人说:“可我们鉴定,确是大人真迹啊。”郑板桥脸一绷:“荒唐!我自己的作品,难道真伪还要别人来说吗?各位请继续,老夫这就去查一下此事,辱我清名事小,欺骗钱老爷罪不可恕!” 随即回头,扬长而去。 (本文有删改) 11.钱德贵特别交代请郑板桥鉴定墨宝,鉴别真伪,作者写这些情节表现出钱德贵怎样的心理?(2分) 12.本小说的情节结构设置很有特点,请你分别用4个字概括小说的发展和结尾。(4分) 开端是设计圈套(假装画画),发展是□□□□;高潮是计谋得逞(聚众赏画),结尾是□□□□。 13.请你根据小说,说一说王秀才为何能够骗画成功?(4分) 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求画”做题目?(4分) 15.请结合县官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