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新课标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9-17 21:54
11.(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B
“恐惧”欠妥,陈老三与九尾蛇之间是伙友,只有震惊,没有恐惧;D
“白不量力”错,这一点表现了王大保还有追求,向往美好生活;E“深
刻的同情”错,作者对王大保富有同情心,但是对陈老三是厌恶、批评
的)
(2)①介绍“大约十二个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暗示人物的身份;②
“初秋的太阳刚刚偏西”与结尾“第二天”形成呼应,点明故事发生的
时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③“不曾竣工的新盖的屋子”与小说中扁
头王王大保腐朽、倾斜和倒塌的矮小的木屋形成对比,引发人物感
慨,凸显人物贫穷的生活,丰富人物形象。(每点2分)
(3)①相貌丑陋,受人欺凌;②孤苦无亲,没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③
忠厚老实,生活贫困;④注重感情,有着美好的追求,想修缮祖上留下
的腐朽、倾斜、倒塌的矮小木屋。(也可答“拒绝诱惑”)(答出三点即
可,每点2分)
(4)示例一:陈老三。①陈老三是故事最早出现的人物,因为这个人
物而展开了故事情节;②王大保的出现以及王大保扁头中的“活珠
子”只是推动陈老三实施计划的因素,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③
对王大保的描写,有力烘托了陈老三的狡猾奸诈和贪婪;④陈老三是
作者批判对象,有力地批判那些为了利益而害人性命的恶劣现象。
示例二:王大保。①故事的发生实际上设置在王大保一方,因为“活
珠子”在王大保的脑袋中;②小说实际上是以“王大保”扁头里的“活
珠子”为线索组织小说情节的;③对陈老三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王大
保忠厚老实,形成反差;④以王大保被杀结尾,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
凸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每点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
情给分)
12.(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
“美丽华酒店,是李兆基跟好友杨志云……合力创办”错,原文是“美
丽华酒店是何善衡、何添、杨志云、洗为坚等在当年合力创办的”;B
“但是他与其余四兄弟一样都想放弃美丽华”错,参见原文“兄弟们都
有放弃美丽华之想,但他舍不得父亲遗下的事业”;D“可能”欠妥,原
文是说“到时将美丽华改组分拆势所难免”)
(2)①生意上,美丽华处于黄金地段,有发展前景,并且股价相当便
宜。②感情上,重情重义,想照顾故友的下一代,不愿看到老友的事
业——美丽华被分拆、化整为零。
(3)①身经百战,艰难创下的基业有着深厚的情感,千般不舍的情感。
②对美丽华解体的万般无奈之情。③希望李兆基不要解散重组美丽
华,成就杨家上下两代人的心意。
(4)示例一:不可删去。理由:①这三段是作者对李兆基的评价,先叙
后评,叙评结合,符合评传的基本特征及要求。②这三段表达了李兆
基对故友的思念,对人事的感触,对成败得失的认识,既总结了全文,
又对李兆基为人处世的总结和升华。③这三段是作者对李兆基有力
评价和高度赞叹,也是作者借对李兆基评价,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看
法,提升了文章的主旨。④整齐的句式,强烈的反问,增强了文章的
气势。
示例二:可删去。理由:①文本叙述李兆基接到林高演完成使命的报
告,已经完整的叙述完了李兆基收购美丽华的事件。②文本以“这位
名成利就的香江大亨有着无穷的思念,无尽的感触,无言的叹息”结
尾,有戛然而止的意味,给读者流下想象的空间。③结尾三段对李兆
基的评价使文章显得过于直白,不够含蓄。④结尾两个问句,让读者
感觉沉闷,与李兆基收购美丽华的风格不配。(理由每点2分。言之
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3.B(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拖泥带水:形容说话、
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
连续不断)
14.C(A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句式杂糅,
删去“根据”或“显示”。D语序不当,把“可能”移到“在几十年”前面)
15.A(②句阐述诗歌的本质,排在最前,⑥①共同阐述诗歌与心灵的
关系,③⑤共同阐述好的诗歌的作用,④得出结论)
16.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17.她理差异、民俗(文化)差异、人种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大洲观众
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意思对即可。没有进行分析综合
的,酌情给分)
18.参照201 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材料由两段同质性文字组成。公鸡需要的不是精巧的珍
珠,而是一些小米粒;那个没有文化的人尽管知道手稿的珍贵,但他
更倾心那些银币:他们的真实所需决定了对于外物的价值判断。米
粒是生命之维系,银币是生活之必需,实用主义的考量,是公鸡与那
个没有文化的人估衡事物价值的标准。由此可以引发以下一些问题
的思考:价值取决于什么?需要与舍弃,标准在哪里?实用与审美,
物质与精神,其价值怎么裁定?作为有理性的高等智能动物的人,维
系我们生存与生活的真正需要是什么?该如何面对我们生命中的
“有”与“无”?该怎样评判(或取舍)“精巧”与“实用”,“精神”与“物质
(金钱)”?我们能够像公鸡和那个没有文化的人那样丝毫不为“珍
珠”“珍贵的手稿”而动心,而能坦然淡定地将它们交给真正需要它们
的人吗?面临“需”“取”“舍”“予”的紧要关头,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智
慧和勇气呢?我们能够尊重并遵从白己内心真实的意愿而生活,而
不是被那些并非需要的“珍珠”所绑架所奴役吗?我们是否能学会够
涵养、丰富白己的文化底蕴,而不轻易就被几枚银币所桎梏,而将珍
贵的精神(文化)的瑰宝拱手让人乃至弃若敝履吗?基于上述问题的
思考、探讨,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阐发白己的感悟。参考立意:
(1)物取所需,理性估衡;(2)价值取决于需要;(3)学会“取”“予”,不
为物役;(4)尊重白己的真实意愿而生活;(5)“宝刀赠英雄,红粉送佳
人”,物归所主(才尽其用),才不致埋汰其珍贵的价值;等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