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苦斋记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1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17.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B.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 C.燕坐于华堂之上 D.彼之苦,吾之乐 1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书斋记,起笔交代苦斋方位,第二段写苦斋环境,之后写苦斋生活概况和苦乐志趣,最后点明作记由来,“苦”字成为全文的脉络,贯穿始终。 B.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C.文章情缘景生、由物及人,前一部分的景、物与后一部分人事、情理浑然一体,既刻画了风物,阐明了哲理,也洋溢着章溢先生及其从者与自然亲近的“苦生活”中的无限乐趣。 D.作者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19.用“/”给文中第二段划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乐 与 苦 相 为 倚 伏 者 也 人 知 乐 之 为 乐 而 不 知 苦 之 为 乐 人 知 乐 其 乐而 不 知 苦 生 于乐 则 乐 与 苦 相 去 能 几 何 哉 2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一丛花 (南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21. 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22. 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美景的?(4分) 24.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对叶适的思想作客观的论述。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 (3)谨庠序之教, (4)沧海月明珠有泪, (5)江畔何人初见月,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①者不知”。真实的、诚恳由衷的话往往使人感到不中听,而使人听得舒服的则往往是虚假的、言不由衷的话;善的人往往不逞口舌之辩,热衷于巧辩的多非良善之辈;知识渊博的人不会卖弄学问,喜欢卖弄学问的人则多无真才实学。 注:①博:卖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