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语文试题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B.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又被蜘蛛网沾住了。 C. 父亲觉出其中有什么奥密,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D. 你这罕见的地下森林,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沉入这黑暗的深渊?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成都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家的演讲相得益彰,让听众尽享文学之美。 B. 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梁益建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令同行肃然起敬。 C. 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 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地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二、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河中石兽 纪昀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 C. 渐激渐深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石兽于水中 C、至石之半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第Ⅱ卷 三、默写(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2) 请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