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盐城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7-21 15:31
盐城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一部小说,我倒以为所谓艺术魅力的后边,真正燃烧着的其实正是那思想的和知识的内核。如果没了任何知识和思想,其艺术价值和魅力就不过是唬人的杂耍罢了。
一部作品对哲学文化或哲学知识的追求非但没有能使作品生辉,反倒减损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只能是在这样几种情况下:一是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采纳的思想太多,没能吸收”;二是思想或概念完全外在于内容与形象,或作家卖弄知识;三是作家虽然想求真达知,但所达到的却非真知。而这三种情况显然都是同作家的才气与水平有关,跟作家对思想与知识的追求及这思想与知识的本身并无任何必然联系。
早在十九世纪,丹纳就指出:“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了哲学思想,便只是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了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十九世纪小说的人物观念、情节观念、表现方法与手段,至今已多有更新,但丹纳在此中对小说应有哲学意识的强调,则显然非但没有遭到抛弃,反倒日浙得到更高的重视。托尔斯泰的价值和影响在当代相对缩小,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价值和影响却相对增大,这恐怕还是能够说明点问题的。
哲学被马克思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又称为“文明的活的灵魂”。中国当代小说家们意识到自己的创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负有重大使命。他们密切地注视着生活现实的发展和变化,注视着它的动向和趋向,并以此不断调节着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适应性,力争将蕴藏在时代生活中“最精致、最精美和看不见的精髓” ①更多地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这样,他们当然就需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理性能力和水平,并且善于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出更多、更丰厚、更深邃的哲学思想,亦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作为小说家的同时,还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时代的思想者。
(摘编自纪众《试论哲学小说》)
材料二:
王小波对所谓“哲学小说”曾有过一番打趣,大意是,哲学跨学科统治其它学科的欲望,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犹如老太太买柿子,哲学光拣软的捏。文学好像人人都懂,故在哲学眼里,自然就成了“软柿子”,哲学以为自己可以插一杠子。他还说,不光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也都浩浩荡荡杀入了文学领域。连有些作家自己都从哲学或人类学上找写作的依据,看起来着实可怜。
窃以为,文学批评家们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批评文学作品,促使作家注重小说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倒也无可厚非。叔本华曾说,好的艺术作品应兼具意趣和美(理性的思考和表达)。把这话稍作发挥,即既能使人发生兴趣,又能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才是真的好。
很难想象,一部小说如果没有理性的统领,何来发人深省的思想深度?理性之于小说,实乃一种伟大的力量。然而,另一方面,假如一部小说缺乏形象思维,一味充斥着抽象的道理、观念、意义和思想,又何来使人发生兴趣、甚至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鲁迅曾表达过类似意思:全是大道理,没有形象思维的作品,根本不可能触及人们的灵魂。至于他本人,就是运用形象思维把原创白话小说写得既生动又深刻。这些小说无疑具有高远深邃的思想性,他这种思想力度不是靠抽象的哲思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华老栓等一个个具体、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以及发生在这些典型化人物身上的故事自然而然迸射出来的。
所以,不管什么学科进入文学领域其实本身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学科背后倡导的理性、思想和意义过度介入文学。当小说的抽象思维强大到全面碾压形象思维之地步,以致读者从中根本读不到生活和思想情感中那些感性的、鲜活的、生动的东西时;当一些写作者们不得不迎合潮流,不惜牺牲文学性以突出所谓带有各种意味的“思想性”时;当小说因一味走向哲学思辨而变得毫无意趣时……我们不禁要问:小说成了什么?文学又将去往何方?
正因如此,有识人士才指出,人类文明的几个组成部分有着各自的分野:科学追求真相,宗教安排心灵秩序,哲学探索智慧,而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目标则是让读者跟随作品人物去体验情感、生活,同时,接受写作者隐含的价值观、心理模式等等。
这就提醒我们,当文学与其它学科跨界交融、不断进行写作手法翻新的时候,还需要心生警惕,莫让文学失去了自己的边界。
(摘编自伊歌《当哲学进入文学》,2021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注]①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采纳的思想太多,却没能吸收,或得到的知识并非真知,就是这些原因导致作品虽有哲学知识但艺术价值大大减损。
B.中国当代小说家因为不断调节创作与生活实践的适应性,所以能将蕴藏在时代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
C.学科背后倡导的理性、思想和意义的过度介入,带来了文学作品形象思维的缺失,这是当下小说创作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D.科学、宗教、哲学、艺术各有其研究探索的方向和内容,文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跨界融合,但不能失去自己的边界。
2.下列对材料中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了哲学思想,便只是个做粗活的工匠:类比论证,指出了哲学思想对于作家的重要性。
B.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当代价值:对比论证,高度肯定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C.犹如老太太买柿子,哲学光拣软的捏:比喻论证,形象地揭示当下哲学杀入文学领域,意图统治文学的现象。
D.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华老栓等:举例论证,有力证明了形象思维对传达理性的重要性。
3.下列文学主张,与材料二文学创作观一致的一项是(   )
A.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C.理中有象,象显而理微,二者亲密无间。——朱熹
D.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
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段的论述思路。
5.请根据这两则材料,为当代小说家的小说创作提一些合理建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铸剑
鲁迅
一个煮牛的大金鼎便摆在殿外,注满水,下面堆了兽炭,点起火来。黑色人站在旁边,见炭火一红,便解下包袱,打开,两手捧出眉间尺的头来,高高举起,擎到鼎上,动着嘴唇说了几句不知什么话,随即将手一松,只听得扑通一声,头坠入水中去了。水花同时溅起,足有五尺多高。黑色人伸起两手向天,舞蹈着,忽地发出尖利的声音唱起歌来,那头即似水上上下下,转着圈子。
突然,在黑色人歌声沉下去的时候,水安静下米,头不再浮上来了。
“怎了?”等了一会,王不耐烦地问。
“大王,”那黑色人半跪着说,“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团圆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皮肤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然而又夹着秘密的欢喜,瞪了眼,像是等候着什么似的。
黑色人从从容容地伸开臂膊,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最后只能躺着呻吟,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特别的寂静倒使殿上殿下的人们警醒。他们中的一个首先叫了一声,大家也立刻迭连惊叫起来;一个迈开腿向金鼎走去,大家便争先恐后地拥上去了。
“阿呀,天哪!咱们大王的头还在里面哪,唉唉唉!”第六个妃子忽然发狂似的哭嚷起来。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仓皇散开,急得手足无措,各自转了四五个圈子。
大家定了定神,便在殿门外商议打捞办法。约略费去了煮熟三锅小米的工夫,总算得到一种结果,是:到大厨房去调集了铁丝勺子,命武士协力捞起来。
器具不久就调集了,铁丝勺,漏勺,金盘,擦桌布,都放在鼎旁边。武士们便揎起衣袖,有用铁丝勺的,有用漏勺的,一齐恭行打捞。好一会,一个武士的脸色忽而很端庄了,极小心地两手慢慢举起了勺子,水滴从勺孔中珠子一般漏下,勺里面便显出雪白的头骨来。大家惊叫了一声,他便将头骨倒在金盘里。
“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他们泪眼模胡地四顾,只见武士们满脸油汗,还在打捞。直到鼎里面只剩下清汤,才始住手;将捞出的物件分盛了三金盘:一盘头骨,一盘须发,一盘簪。
“咱们大王只有一个头。那一个是咱们大王的呢?”第九个妃子焦急地问。
当夜便开了一个王公大臣会议,想决定那一个是王的头,到后半夜,还是毫无结果。大家却居然一面打呵欠,一面继续讨论,直到第二次鸡鸣,这才决定了一个最慎重妥善的办法,是:只能将三个头骨都和王的身体放在金棺里落葬。
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辔而来。又过了不少工夫,才看见仪仗,什么旌旗,木棍,戈戟,弓弩,黄钺之类;此后是四辆鼓吹车。再后面是黄盖随着路的不平而起伏着,并且渐渐近了,于是现出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都会感觉到他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先驱者的命运问题,也就是一切为民请命者的命运问题。鲁迅所要注入的是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的现代精神。这样一种怀疑精神表现在他的艺术上又是如此的复杂:悲壮的、崇高的和嘲讽的、荒诞的悲凉的两种调子交织在一起,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又互相撕裂。
(选自钱理群《<故事新编>漫谈》,有剧改)
[注]莫邪之子眉间尺持雄剑为父报仇,未能成功。侠士晏之敖(黑色人)自称可以杀楚王,但要借眉间尺的宝剑和头颅。眉间尺信任他,自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
A.鼎水的变化暗示复仇过程的展开。从水花飞溅到水安静下来,再到鼎水沸涌,这表明眉间尺的复仇正式开始。
B.黑色人将自己的头颅砍下,二人合力咬死了大王的头颅,作者借助这个情节告诉读者反抗暴力需要同仇敌忾。
C.想办法打捞王头,恭行打捞王头,决定哪个是王头,这一连串情节表明大王身边各色人物看似恭敬,实则盲从倦怠。
D.文章结尾处的“男男女女”,正是鲁迅作品中多次提到的看客形象,他们愚昧无知,对义士的复仇之举毫不理解。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这里借神态描写,刻画了眉间尺和黑色人成功复仇后的满意、欣慰的心理。
B.文章多处运用反讽,比如“瞻仰国王的大出丧”“武士的脸色忽而很庄重了”等等,在嘲讽荒诞中引发读者深思。
C.王后等人在大王头颅被砍掉之后的惊骇窃喜与后面的惊叫哭嚷形成强烈的对比,生动呈现了一场荒诞不经的闹剧。
D.小说结局复仇者与仇敌合葬,这与前面激烈的复仇过程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否定了传统文化中侠义道的精神意义。
8.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黑色人的形象特征。
9.如果以“鲁迅的怀疑精神”为题写一则《铸剑》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