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高三“六校联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带给人审美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源自于艺术所营造的意境。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可见,世间一花一草一木皆有可能引发艺术创作的情思,从而营造出艺术特有的意境,带给欣赏者美感。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意境如何引发美感呢? 意境中的形象融合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某种情感,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两句,雅人深致,正在于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云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这里所说的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捕捉到那些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进而达到言情的效果。 有人说“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就像糖溶解在水中,香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所以意境特别富有美的情趣。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越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通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它既反映春天的景色,又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的喜悦心情。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无论文学还是绘画,在意境中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则期少”,即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对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激发读者情感的景物特色,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并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读者才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领悟形象的内涵。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这才是意境引起人的美感之妙。 一言蔽之,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带给欣赏者美的体验和感思,彰显其审美的功效。 (摘编自甘霖《意境与美感》) 材料二: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诗浩荡",即情景结合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情和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情属于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如《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的“彩云”、“猿声”、“轻舟”、“万重山”等等,这些景物不仅直接唤起诗人情感,更与诗人的生活紧密相联,如李白从流放到遇赦……正是由于诗人的生活才赋予这些具体景物以审美的意义。 但在艺术中出现的景,并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而是“情中景”——既是融注诗人自身情感的景,也是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经过提炼取舍所创造的“景”。艺术意境中的景浸透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景”区别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展现了那些能唤起人们情感的自然特征。在意境中,艺术家的情、意对自然之景的选择、提炼,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意境中的“景”由于成为“情中景”,因此,他往往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艺术家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他们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疏密留白、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无限的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意境就是艺术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艺术家把这种情感写于笔端,让后人欣赏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 (摘编自杨辛《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概》中借景言情的“景”表达作者情感,用形象说话,这种形象引起人的美感。 B.只有抓住激发情感的景物特色,读者才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领悟形象的内涵。 C.体现艺术美的意境可以作为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的衡量标准。 D.“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不只是创作的依据,也是欣赏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用以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之物。 B.诗人运用表达技巧使语言、色彩、线条富有表现力,将情感巧妙地寄寓在眼前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抒发面对美景的喜悦心情。 C.“一切景语皆情语”,指的是客观范畴的景物与主观范畴的情感的关系,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D.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情中景,景中情”的一项是(3分) A.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请概括出材料一中意境引起美感的四个原因。(4分) 5.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意境)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意境)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请结合材料二关于意境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⑴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⑵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⑶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⑷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⑸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⑹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⑺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⑻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⑼沉重是自找的。 ⑽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的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⑾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⑿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呀! ⒀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文本二: 文木和散木(节选,有删改) 叶春雷 ⑴庄子将树木分为两类:文木和散木。文木是有用之木,散木是无用之木。文木因其有用,而夭于斧斤,散木因其无用而颐养天年。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 ⑵庄子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很难说。读《庄子》,纠结于对错,有点误会了庄子。我个人的观点,庄子不是要让你相信他,庄子是说,一个问题,我有另一个答案。庄子处处与常识作对,并不是他刻意反常识,而是在常识之外,还有一种更高的常识。 ⑶常识是,一个人只有有用,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公司聘用员工,自然是着眼于一个人的“用”。若此人无一技之长,公司凭什么养活他?“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用的人,等同于一个废物,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遑论组织家庭,为社会做贡献。 ⑷这世上,文木成就了事功,散木成就了艺术。没有文木,国家的大厦就没有支撑的柱石;没有散木,人生就失掉了诗意。庄子强调散木的价值,一方面固然是“重生”的思想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与庄子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及艺术表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开头“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指陷入“越想摆脱沉重越深陷沉重”的恐惧。 B.作者认为庄子的自由在于他轻视物质乃至看淡生死,暗含对当下金钱至上的观念的批判。 C.散文把庄子放在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去体味他的处境,从而凸显了他的思想的伟大。 D.最后一段表面上流露出绝望消极的情绪,实际上是自嘲和激愤之词。 7.下列一组人物中,最适合作为文本(二)三四段之间举例的是(3分) A. 屈原与司马迁 B. 诸葛亮与陶渊明 C. 李清照与柳永 D. 辛弃疾与苏轼 8.有人认为文本(一)第(10)段删去更好,你赞成吗?为什么?(4分) 9.在《庄子的翅膀》和《文木与散木》中,庄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