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个时代,很多作家的名字在报刊和新媒体上频频出现,人们却想不起他写过什么,而有的作家名字一出现,唤醒的则是作品的名字及相关想象,这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写作意义上的成功的区别,双雪涛的“好”显然属于后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将一直与《平原上的摩西》(以下简称《摩西》)捆绑在一起。 通读双雪涛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对大历史变革与个体、群体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是极其敏感的,只是他不愿意把这些故事变成关于历史进程的肤浅论证材料。事实上,当我们意识到历史从未在他的故事中缺席时,才会发现,他早已把历史与人的关系编织进故事的纹理中。很显然这里挺立着由精湛技艺所支撑的鲜明的小说观和历史观,即只有在精心编制的好故事的罗网中,历史这只“怪兽”才能被一种具体、丰富也更具说服力的方式诱捕、显形。 就小说中的“虚构”来说,这里并不存在特别复杂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尊严、前途和命运如何成为历史怪兽的养料,双雪涛心知肚明且有切身体会,只是他不相信历史只有一种抽象的表情,哪怕只是狰狞和吞噬,也会有具体的姿势和形态,更何况历史事件的发生,最终要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承担。所以,在双雪涛的小说中,故事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而历史不只是背景,也是以各种形态渗进故事的有机成分。两者之间如何有机融合,也就成为需要依靠智慧和技艺来成全的事情。 历史发生的时刻,最初必然表现为人的遭遇,并最终物化为文字和器物,这是历史消散后留下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构”介入历史的方式,便是用器物和文字对人进行招魂,在这个过程中历史逐渐脱离抽象意义上的神秘性和匿名性,逐渐呈现出具体可感的形态,这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历史祛魅,即重建历史表情,或曰历史显形。帕慕克坚持一个观念:“物品既是小说中无数离散时刻的本质部分,也是这些时刻的象征或符号。”这句话虽然并未明确指向“虚构”与历史的关系,却能贴切说明双雪涛在设置历史的“诱饵”(物品或器物)时所体现出的非凡匠心和能力。 《摩西》无疑是一篇杰作,这里暂且只分析其中的一个细节,一种名为“平原”的香烟烟盒的作用。“烟盒”最显而易见的功能,就是解决了情节设计的基本逻辑问题。故事里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一条线索,众声喧哗,彼此纠缠,直到“烟盒”出现,错综复杂的线索才建立一种比较牢靠的逻辑关系。由此,故事冲出迷局,开始进入令人期待的“解密”程序。 我无意宣称《摩西》必将成为未来的经典,但“诱饵”的精心设置让历史在一个好看的故事中不断具象化,于是,历史表达便言之有物,现实描绘又有纵深感。做到这一点,一部充满意义张カ的小说至少成功了一半。 (摘编自方岩《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雪涛的小说在故事纹理中渗透着历史与人的关系,但他不愿意把故事当作表现历史进程的材料。 B.双雪涛的作品体现了他的小说观和历史观,他以自己精湛的技艺重新诠释历史,让历史怪兽显形。 C.双雪涛认为历史是有具体的姿势和形态而不是抽象的,最初表现为人的遭遇,最终物化为文字和器物。 D.《摩西》中“平原”香烟盒解决了情节设计的基本逻辑问题,是双雪涛精心设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诱饵”。 2.下列对文中观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双雪涛得到人们的认可与他的作品尤其是《摩西》密不可分,属于写作意义上的成功。 B.文章以《摩西》为例,说明双雪涛极为重视个体、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大历史变革之间的密切关联。 C.引用帕慕克关于小说“物品”的见解,意在肯定双雪涛具有设置器物或物品这些历史“诱饵”的能力。 D.文章给予《摩西》很高的评价,认为作者精心设置的“诱饵”,让故事与历史相互印证,小说因此而更加好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旦提及双雪涛的名字,唤醒的是《平原上的摩西》,他的艺术成就超过那些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作家。 B.历史不能虚构,但是介入历史的“诱饵”却可以虚构,它使历史逐渐脱离抽象意义上的神秘性和匿名性。 C.双雪涛的小说中,故事不仅是写作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而历史也以各种具体的姿态有机渗进了故事里。 D.在双雪涛的小说中,“诱饵”的设置使历史在小说的故事中不断被具象化,让小说充满了意义的张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与美国相比,中国智能企业无论是萌芽、发展和高速成长阶段出现的时间都落后5年。中国智能企业创建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2016年之间,占比为53.8%,智能企业创建的峰值出现在2014年,占比为15.4%。 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为1078家,中国为592家,占比分别为42.4%和23.3%,其余的872家企业分布在瑞典、新加坡、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分布看,中国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天津、湖南和山东。其中,北京占比最高,为43.9%,主要分布在海淀区;其次是广东,占比为16.9%,主要分布在深圳和广州;排名第三的是上海,占比为15.9%,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排名第四的是浙江,占比为8.8%,主要集中在杭州。 从产业层次上看,应用层智能企业占比最高,达到77.7%;其次是技术层企业,占比为17.9%;第三是基础层企业,占比为5.4%。与美国智能企业产业层次分布的比较看,中国在应用层的企业数占比远高于美国,而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数占比则明显低于美国。 从企业核心技术的分布看,机器学习占比最高,为25.3%;其次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占比分别为19.3%、13.6%、10.3%;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硬件、生物识别和智能芯片技术的占比分别为9.1%、8.8%、5.3%、2.4%。 中国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17个应用领域,其中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两个应用领域的企业占比最高,分别为16.7%和13.2%。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智能商业和零售、智能机器人、科技金融、新媒体和数字内容领域的企业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8.1%、7.6%、7.6%、7.1%、6.6%、6.6%。 (摘自2018年06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日益突出。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拥堵往往起源于个别节点,如果在苗头出现时,控制该路段车辆的汇入量,就可以避免堵车,保障路网有序畅通。”浙江工业大学沈国江教授介绍,他的团队将人工智能中的强化学习理论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精准识别预测多源异构交通数据,切分拥堵区、消散区、缓冲区、常态区,从而有效缓解拥堵。 “车牌摇号、车辆限行、提倡公共交通都有成效,但交通需求持续增加,道路供给不可能无限增加,而人工智能可以让路网利用更高效。”据沈国江教授介绍,该成果过去两年在绍兴柯桥、杭州萧山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新增产值5000万元,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们国家还处于工业化的转型期,工业化正在进行产业转型以及城镇化所出现的问题会创造出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空间,这些空间大概是发达国家所不曾具备的。这种不完备性、需要发展的洪流和人工智能一交汇,我们就能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发展,这就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意义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 (摘自2018年06月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9月5日,科技部网站公开发布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2018年度项目指南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智能芯片与系统三个方向部署实施,实施周期为3年(2018-2020年)。 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设7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主要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以突破人工智能基础机理、模型和算法瓶颈为重点。 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设7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主要围绕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面向重大需求,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协同控制与操作、人机交互等能力。 智能芯片与系统设3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应用生态基础建设,从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和基础支撑角度,重点研究新型感知器件与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的关键技术标准以及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 (摘自2018年09月06目《科技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智能企业创建时间虽然落后于美国5年,但是企业数量发展较快,已位居世界第二。 B.中国绝大部分智能企业集中在应用层,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服务于日常生活领域。 C.通过大数据精准预测,能让交通路网利用的效率更高,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D.为提高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正在积极开展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两个应用领域。 B.交通拥堵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C.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发展进程中的不完备性将给人工智能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D.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智能芯片与系统是未来人工智能三大研究方向。 6.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舞 者 朱以撒 ①飞絮时节是一棵树最浪漫的时光。我正赶上了这样的时光,在遥远的晋南,仰着脸任飞絮拂过,轻柔的、不可捉摸的、梦幻一般的,在眼前、身后。当地人说,这是一些柳树的、杨树的飞絮,每年夏初总要折腾一阵,满城皆白。 ②一捧柳絮,或者杨絮,要落在哪里是难以自主的,当它离开枝条,流浪倾向就形成了。风是它的主宰,把它带到哪里,它就到哪里。风很多,风向又不一,往往就忽此忽彼没有定性。 ③这条古街的两边都是老房子,成为不少电视剧的老旧背景。朝街一面都辟为店面,店面又以照相馆居多。主人弄来一大堆旧时代服装、头饰,让人一套上就成了《牡丹亭》或《白蛇传》里的人物,或者是军队里的一名气宇轩昂的将领。一对少男少女,正在照相馆主人极力怂恿下,拍一张有张生和崔莺莺意味的古装照,他们摆了好几个姿势,似乎张生和崔莺莺当年就是如此缠绵的,斜阳影里,隔花微羞,只不过今日,多了几分不管不顾我行我素。飘絮下的古街,真有几分让人疑真疑幻了,远古的、现代的、未来的、太空的、冥界的,纷纷登场,以供游人体验。这些原本擅长稼穑的农耕者,而今在家中巧设机关,制造悬念,跨越时空,已使古街不今不古。如果说农耕生活还有很多天性天趣,而如今则更多的是雕情镂意了。 ④一个外乡人,在他的家乡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游移不定的场景。迎面而来,御风而行,终日无绝,就是到了夜晚,黑暗也不能使它们停歇。我看到它们轻盈地从半开的窗户中闪了进来,落在一摊水渍上,此时它们才真的飞不动了。柔和之物总是让人心中有些蓬松,想起委婉、缱绻、氤氲这些词。如果有与之相匹配的形态,也就是孤云淡月、疏影暗香、逸怀闲情了。这当然是一种向下的心思,不争的,随时的,有一些世外的气味。 ⑤人太像飞絮了,前几天还在明净的南方,今天却在这里被飞絮裹挟着,是那架坚硬且刻板的航空器把我带到这里。同样是飞行,或者是非常明确的目的,或者是漫无边际的优游。人选择了前者,使到达的线路直接、迅捷。不过,那些纡徐迟缓的趣味就没有了,曾经的西窗剪烛,折柳相赠,长亭执手,灞桥伤别,或者更近一步的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眉梢眼角风情,这些慢动作、柔动作都过去了,代之以直截了当。要我说,在这么一个旧日的土地上,也只有漫天飞舞的柳絮,和过往没有什么差别。 ⑥石必村这个地方,家境转好的人家几年前已经搭盖起两层的砖楼———他们以前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富者穷者相距不远,只不过多几头牲畜多几亩地,却都一样地住在窑洞里。变化是慢慢产生的,村子的不平静气味开始浓郁,连进出的脚步也急促起来,有的人的身影在村里已经见不到了。比黄土坚硬的楼房拔地而起。每每随着一家人搬入楼房,相应的几孔窑洞就荒废了。一对老年夫妇仍然住在窑洞里,窑洞的表面已经局部鼓起、脱皮。让人惊讶的是窑洞上方竟然是一条路,汽车经过,纷纷柳絮扬起,正好是窑洞的上方。 ⑦窑洞是柔软之物———这当然是与水泥高楼相比而言的———不是浇捣出来的,而是一锨一镐给挖出来的。人居于洞穴之中,任地气裹满一身,如果是夏日,它沁出凉意,而冬日却又能最充分地含纳热量,边听窑洞外北风紧,边喝酒吃肉。一个窑洞老了,面上的光泽和棱角都没了,黄土里边的韵味都出来了,很像老人皮肤上的沟壑纹路,时间把外表处理成这个样子,让我看着,想着奄忽而过的日子,想回南方老家了。这和我见过的客家土楼人家一样,里边又住人又住牲口,杂乱而又味重,脚都踩不进去。却有人住了一辈子,他们柔软的身体、柔软的心,都被外人看来不适宜的空间拥抱着,不会放弃。 ⑧人间四月的晋南,开始了干燥的日子,飞絮和窑洞,都在渐渐热起来的阳光底下,动或不动。从潮湿南方来的人,在新奇中用笔把动的飞絮和不动的窑洞拢到一处说道,———它们都属于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令人遐想。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1日,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②段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四月晋南的飞絮情景,展现了飞絮轻柔、飘忽、难有定性的特点。 B.第③段描写晋南古街日渐商业化的现状,暗示传统的农耕生活已渐行渐远,令人痛惜不已。 C.第⑤段将人与飞絮对比,人的“飞行”目的明确、直接,但却失去了旧时优游的诗意的心态。 D.本文借物抒怀,思路开阔,今昔相接,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当下人生存状态的感悟与思考。 8.文章结尾说“它们都属于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令人遐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自然的存在状态”的理解。(6分) 9.简要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