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耀华中学2018年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①(不免/难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精神世界,除了好奇和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 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他做过深入②(考察/考查)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沓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以为他们的关注③(重心/中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蒙满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既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云变幻 匮乏 毗(bǐ)邻 B.记载(zǎi) 纷至沓来 更叠 C.边陲 东渐(jiān) 大相径庭 D.一如既往 盎(àng)然 边缘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免 考察 重心 B.难免 考察 中心 C.难免 考察 重心 D.不免 考查 中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B.他在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出版了六本书籍和不计其数的文章,并在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上都有自己的专栏。 C.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低,钙锌铁营养素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 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文选》---南朝梁 萧统 B.项羽---《史记·本纪》---纪传体---司马迁 C.桑迪亚哥---“好运”老人---《老人与海》---海明威 D.翠翠---《边城》---小说---沈从文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由清庄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祛除出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的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也能反映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实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他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尺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B.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C.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 D.《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6.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文章第二段通过比较中西方乐谱,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 C.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 B.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C.如今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因此,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D.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