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3-07 10:09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乡结合部,看上去即不像城市那样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也不像农村那样蓝天碧水,鸡鸣犬吠(fèi),但它就活生生地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许多地方本是红墙灰瓦堆着柴禾垛(duó)的农村。
B. 为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降低社团组织涉(sè)税风险和税务执法险,防范潜(qián)在的违法行为,我市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内从事公益性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所有社团组组织,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清理工作。
C.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bú)术原著,也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易经》道出种种人生“失态”,让人领悟:其实只有多一点自律,等你回顾人生时,方能少一些悔撼和聒(guō)噪。
D. 李碧华笔下的戏子分量不轻,从京剧名角到都市明星,多重身份的角色,肆意在现实、小说和戏中穿梭(suō)。人物背后是隆隆作响的历史火车和惊天动地的政治号角,但在一出一进,一颦(pín)一笑间,如此,历史成了一片磅礴深沉的背景,读来只觉命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字形字音辨析能力。A项,“结合部”应为“接合部”,“即”应为“既”;B项,“涉(sè)”应读“shè”,“盈利”应为“营利”;C项,“卜(bú)”应读“(bǔ)”,“撼”应为“憾”。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小题。
就像去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给了鲍勃·迪伦,今年瑞典文学院又避开热门,将217年诺牡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有人借此调侃诺奖“万年陪跑王”村上春树。(甲)不过村上春树自述读过石黑一雄出版过的每一本书,且评价说:“至今为止,我阅读石黑的作品时,从来不曾失望过,也从未不以为然。”(乙)他甚至说:“近半世纪的书,我最喜欢的是《别让我走》。”(石黑一雄2005年年作品)
(丙)石黑一雄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对困扰现代社会的历史、科技、道德责任等问题的线索都是通过故事展现出来,既不矫揉造作,也不生硬粗冷。一个个温暖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艺术笔触下娓娓道来。他挖掘并细致地展示了普通人彬彬有礼的外表下下隐藏着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及震撼人心的情感之流。
2. 这段文字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颁布    B. 不以为然    C. 困扰    D. 彬彬有礼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 试题分析:题干为“这段文字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A项,颁布,公布,一般用在法令制度等方面。根据语境,此处应用“颁发”;B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符合语境;C项,困扰,围困并搅扰,使处于困境而难以摆脱。符合语境;D项,彬彬有礼:文雅有礼节的样子。符合语境。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的范围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要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 试题分析:题干为“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做题时可以用反选排除法。B项,乙处小括号的解释应放在书名号之后。故选B。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冯小刚的《芳华》承认创伤,却不愿有更写实的收场,主角们都有比小说里更温暖,仿佛那一代人的芳华,就这么随着清丽的镜头涂写了记忆,抹平了悲伤。
B. 诗人余光中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便立即被众多媒体报道、跟进,而很多人的朋友圈,也在几个小时之内被先生的经典诗句、相关文章和以他诗歌所谱写的歌曲所刷屏。
C. 规训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统治者的全视之眼,正如全景监狱中心的那个高塔一样,统治者要将四面八方的一切收入眼底。权力的触手由此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络,伸向每一个人。
D. 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因此必须要防止“精神懈怠”。
【答案】C
5. 2017年,适逢苏轼980周年诞辰,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孩子们在晨读时间吟诵苏轼的诗词,临摹苏轼的书法和画作,跟着《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老师一起品读苏轼作品,观看纪录片《苏东坡》……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多想法。利用假期,这些孩子自愿组成小组,以苏轼为主题进行研究,完成了23份研究报告,主题涉及《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连《人民日报》都惊呼:“厉害了,祖国的花朵!”
有人认为此举可大力推广,有人则认为不然。你如何看待,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
【答案】赞同:
①丰富了诗词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既学习了苏轼的诗词,又传承了传统文化,是一种教育创新。
③大数据分析苏轼,且各个学科之间融通,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
反对:
①这样做,无异于拔苗助长。
②从词频、苏轼喜欢的风景等入手研究诗词,只可能会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
③用现代视角解读苏轼,多了几分功利,少了几许古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某一现象或者问题发表观点,并进行陈述理由能力。属于对学生评论能力的考查。本题解题关键是“有人认为此举可大力推广,有人则认为不然。你如何看待,并说明理由”,首先明确这里的“此举”应该是指学校针对苏轼采取的教学形式,所以题目是要求考生针对学校采取让小学生搞专题研究的教学形式怎么看,并陈述理由。答题时,考生可以赞同学校采取的这种教学形式,也可以反对这种教学形式。但无论如何,都应首先明确观点,不能模棱两可,然后还要讲明理由。同时注意字数要求,尽量在表述清楚的同时,还要语言简练。
6.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杏花”“春雨”“江南”给你怎样的联想?请运用“杏花”“春雨”“江南”三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至少运两种修辞手不少于100字。
【答案】我终于来到了江南,那让我魂牵梦萦的水乡。又是一场春雨,如丝般落在泛着氤氲水汽的湖面。这天地间的朦胧,迷醉,让人流连忘返。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一直延伸向远方,空气中分明还有杏花的丝丝甜香。难怪白乐天有词云:能不忆江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联词扩展型题目。审题时需要弄清给出的词语间有什么联系,进而确定一个表达中心,再围绕这个中心来组合所给词语,使语意明确。可以根据所给词语的词性来选择修辞手法,名词可以运用拟人或比喻,如本题中的“杏花”就可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杏花的颜色、形状等;“春雨”同样可以,如“像牛毛一样的春雨”。三个相互联系的名词放在一起,可以考虑排比手法;如果都不行,则可以考虑最容易运用的修辞手法——设问(反问)。语言表达时,还要字数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少于1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