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湘潭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8-13 21:19
湖南省湘潭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7分)
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①世界读书日前后,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举行,大江南北,书香浓浓;天气渐暖,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文化遗址等人潮涌动,“文化游”广受青睐;多地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动启动,送戏下乡、优秀剧目展演等,为人们送上缤纷文化佳宴。放眼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抹亮色。
②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气象万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到《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从“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蔚然成风,到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见证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③2020年6月,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的感言,让无数网友泪目。“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余生永不忘你”,这位农民工的“图书馆情缘”,背后正是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人得到了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滋养。
④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只有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才能更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
⑤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4月初,四川大凉山深处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份“心愿书单”;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一次跨越500多公里的书香传递,为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⑥新征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文化的灯火照亮每一个人,让文化的力量启迪每一颗心,一定能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的滋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品质的文艺作品谈起,引出论题。贴近生活,自然亲切。
B.第②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C.第④段画线句中的“任何时候”一词,指代的是“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之时。
D.第⑥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号召人们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2分)
【分析】文章第①段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品质的文艺作品谈起,引出论题。第②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第③段通过引用农民工在图书馆留言簿上的感言,以个人的真实经历来展示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第④段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论述了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第⑤段通过列举四川大凉山木耳小学的孩子们的心愿以及心愿达成的事例论述了“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第⑥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号召人们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第④段画线句中的“任何时候”并不指代“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时候,而是强调在现阶段的新征程上,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故选:C。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列举了感人的故事,通过引用农民工在图书馆留言簿上的感言,以个人的真实经历来展示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这样的论证方法能够用情感和感同身受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阅读第⑤段可知,本段首先提出“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的论点。然后通过孩子们在四川大凉山木耳小学写下的“心愿书单”,以及后来爱心图书送到山上的事例,展示了文化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探索世界的助力。最后,通过这个具体的例子,强调了其意义:为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答案:
1.C
2.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人得到了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滋养”这一观点。
3.本段首先提出观点“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然后通过列举四川大凉山木耳小学的孩子们的心愿以及心愿达成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强调这一举动的意义:为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7分)
4.阅读下面的四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2022年3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当年9月秋季学期,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表里。
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有利于发挥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四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
【材料二】为加强劳动教育,某校拟增设“种植”特色劳动课程。结合该课程,制定了学习方案。见下表。
学科 学科知识 “学科+劳动”实践活动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化学 酸和碱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生物 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授粉、剪枝、间苗、除草
语文 应用文写作 撰写种植日志 总结种植经验
【材料三】2023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生农场,看到孩子们为西红柿、黄瓜等浇水、松土、除草、授粉,总书记说,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希望同学们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劳动,锤炼意志品质,增长学识才干,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从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节选自“学习强国”2023年5月)
【材料四】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万余人次。在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已高达71.1%。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分)
(1)对上述四则材料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体现新时代教育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家长只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能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和道理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劳动和生活。
D.国家尊重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普通劳动者也能干出非凡业绩,获得表彰。
(2)根据材料二,请你推断材料一横线处的内容,并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2分)
(3)某班开展以“学习紧张,劳动还有必要吗”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辩手的辩词,请你作为正方代表,结合材料进行反驳。(不少于两个理由)(3分)
反方:我方观点是在学习紧张时没有必要参加劳动。其理由有二:一是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劳动;二是劳动不是必考科目,临近考试时可暂时不参加劳动。
正方:
4.【分析】这是关于劳动教育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第一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第二题考查情景补写。第三题考查发表态度和看法。
【解答】(1)ACD.正确;
B.有误,与【材料一】“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表述不一致。
故选:B。
(2)根据提示“实施劳动教育”的三个途径“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结合【材料二】“‘学科+劳动’实践活动”,可推知,答案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3)首先,根据反方的论点“在学习紧张时没有必要参加劳动”,可确定正方的观点为:在学习紧张时更有必要参加劳动。然后,根据反方的理由“一是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劳动;二是劳动不是必考科目,临近考试时可暂时不参加劳动”可从劳动的好处、忽视劳动教育的坏处来阐述。注意语言简明得体,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1)B
(2)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3)示例:我方认为在学习紧张时更有必要参加劳动。理由有两个:一是劳动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劳逸结合,学习效率会更高;二是劳动有助于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等,从而促进我们在当代社会学会生存。所以,劳动虽然不是必考科目,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劳动技能的学习和锻炼。
【点评】解答观点表达类题目,首先要表明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再阐述理由,表达要合乎情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