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翻拍名著已成为当下电视剧制作的一股潮流,中国的四大名著也自然成了翻拍的热点。翻拍本身无可厚非,但翻拍的水准却令人担忧。譬如新版《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剧情里有这样的桥段:当时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而剧中的吕布竟然对如此伤自尊的谩骂不知是何道理。结果一向暴躁的张飞又花了一大段时间用了一大段的废话对“三姓家奴”进行细致解读。直到张飞讲完,骑着赤兔马,手握方天戟的吕布才明白原来张飞在天下英雄面前骂他忘恩负义。 ②如果对文学名著的解读不负责任,名著翻拍意义何在? ③很多年轻人可能不晓得,82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大多数演员均出身梨园世家:六小龄童出身“猴王世家”,马德华是昆剧演员。还有扮演唐三藏母亲的殷小姐是黄梅戏头牌马兰,虽只有几个镜头,没有台词,就是几个戏曲程式化表情,但足以给人留下永远铭记的深刻印象。那些看似做作的一招一式,都蕴含戏曲程式的一板一眼。当下大多翻拍的人物塑造与演绎缺少的正是其自身文化的积淀。缺少了厚重的文化,翻拍的作品注定苍白。 ④这种厚重文化的丧失也是商品时代的必然,因为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得创造者很难投入更多的个人情感。为了创作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当年的王立平老师闭门谢客,寝不安席,在狭小的空间用长达近五年的时间去品味解读。其中《葬花吟》的创作耗时一年零九个月。可谓“一朝入梦,终生不醒”。这种情感的执着对于追求快节奏的商业制作而言只能割舍,因为投资商需要经济上的回报。 ⑤对观众而言,中国人一向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想到“奸绝”曹操就想到鲍国安,想到“义绝”关羽就想到了陆树铭,想到“智绝”诸葛亮就想到唐国强。至于孙悟空的形象,我们允许李连杰的客串,我们也接受周星驰的颠覆,但是心中不变的经典形象永远定格在82年版的六小龄童身上。因为82年版电视剧《西游记》是所有80后共同的成长记忆。其他版本中无论演员怎样演绎,都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因为我脑海中的人物形象是我们认定的正统。观众不认同,翻拍有何用? ⑥诚然,名著需要以新的方式去传播,但是中国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宏伟场面的视觉冲击,更需要对文学名著的深刻解读和情感投入。如果没有对文本本身的感情,为了商业利益一味翻拍,说轻点是劳民伤财,误导观众;说重点就是糟蹋文学,亵渎名著。如此看来,文学名著还是不要一再翻拍。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文章首段讲述新版《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很多年轻人可能不晓得,82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大多数演员均出身梨园世家。 4.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极力反对文学名著翻拍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文学名著还是不要一再翻拍。(意对即可,2分) 2.引出下文的论题“名著翻拍”,(1分)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文学名著还是不要一再翻拍”的中心论点,(1分)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3.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多”是超过一半的意思,它表明82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超过一半的演员均出身梨园世家,但也不排除一些特例(少数人),说话留有余地,(1分)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分) 4.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角色,(1分)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向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一论点。(1分) 5.①翻拍的剧本没有水准,令人担忧;②当下大多翻拍的人物塑造与演绎缺少自身文化的积淀,翻拍的作品注定苍白;③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得创造者很难投入更多的个人情感;④中国人一向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认同翻拍。(1点1分,共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