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新 ⑴这一年春节,他特意开了一辆内部空间较大的商务用车回老家,车里装满了送给亲人们的礼物。 ⑵看着满车花花绿绿的礼物,年迈的母亲佯装生气地责怪道:“买这么多东西,多浪费钱哪,还专门弄了一辆大车运!” ⑷原来,去年他在城里买了一套大房子,结束了多年租房的日子,“以前租的房子太小,不便放书,现在新家的书房大得很,能放下很多书!”他骄傲地说道。 ⑸“哦。”母亲轻轻地应了一声,似乎并不因为他买了大房子、有了书房而感到高兴。 ⑹他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从实践时就开始往家里买各种各样的书,文学、历史、哲学……包罗万象,即便后来在城里上班,每年回老家也同样会带回一大包的书,然后将其存放在家里。 ⑺母亲当然知道儿子嗜书如命,于是便特别小心地替他护着那些书,不让它们有一丁点的闪失。 ⑻而每年近半个月的年假,他都会选择回到乡下,一边陪陪母亲,一边读读那些存放在老家里的书。“妈,没读完的书,明年年假我再回来读。”每次假期结束离开时,他总要这样对母亲说,这让母亲感到特别的开心。可这次他竟然要把家里的书全拉走了。 ⑼团聚的时间很短,很快,他便要回城了。临行前,母亲帮着他将存放在老家里的书,一本本地搬了出来并码进车内,母亲做这些活时,动作并不快,甚至有些笨手笨脚。母亲也许真的老了,他感觉。 ⑽最后,车内被塞满了,可是还剩下30几本书,他本打算将车里的书重新码紧一些,腾出一些空间来,好将剩下的书都挤塞进去。但母亲却不同意:“重码,太麻烦了,而且再装会超载的,有危险,下次回来再拉吧。” ⑾他感到既奇怪又好笑,母亲可一直都是一个不怕麻烦的人哪,而且怎么会多加几十本书就超载了呢?但他一贯顺着母亲,于是便同意了。 ⑿在回城的路上,他一直觉得母亲这回有些怪怪的,但怪在哪里,自己也说不清楚。直到一个多月后,父亲打来电话:“下次回家,千万别再带车回来拉书了。” ⒀“为什么?”他不解地问。 ⒁“自从上次你拉走书后,你妈妈像生了一场大病,好多天都缓不过神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她觉得那些书,是你愿意回家并且能在家里待上一阵子的原因。如今,你把书都拉走了,以后肯定会很少回来了。而且家里没了书,即便你回来也不会待太长时间。”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继续说道:“孩子,你不明白你妈的心思呀,其实,她是想你常回家看看,多在家里陪陪我们哪!” ⒂他的鼻子一酸,一下明白了之前母亲为什么不让他将书一车子全拉走的原因。 ⒃他本来计划下次回老家,把剩下的那些书全部拉回城里,摆放进自己的新家。但挂上电话的那一刻,他便决定不那么做了。相反,他要朝老家里运送和存放一些东西,因为老家里有时刻思念他的母亲,他要常回家看看。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4年第8期) 12.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6分) 这年春节, “我”开车回家准备拉书→插叙每年年假, 13.母亲对孩子这次年假回家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概括。(4分) 14.结合上下文,解释划线句子中“不让他将书一车子全拉走的原因”,并说说作者之前做了哪些铺垫?(6分) 15.文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他”的两个特点。(4分) 16.有人建议把本文标题改为《常回家看看》,你觉得哪个好?请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2.(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回乡边陪母亲边看书→不解母亲不让他把书全拉走的奇怪举止→知道真相,决定往老家运存东西。 13.(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以往看着孩子陪在身边过年,看着孩子读书时倍感开心,而当孩子决定把书全部拉走时,则感到失落不舍,甚至想法设法阻挠。 14.(6分。其中原因2分;铺垫4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示例:原因担心孩子把书全拉走后就不常常回家陪父母了。铺垫:①孩子骄傲城里买房,她却“哦”地象征性敷衍。②母亲搬书码进车里时显得笨手笨脚。③借口超载危险截留30几本书。④孩子拉走车后好像大病一场,缓不过神。 15.(4分。每点2分)示例:①嗜书如命(可从“长期大量买书、看书、运书”等角度分析)②善良孝顺(可从“年假送亲人礼物、一贯顺着母亲、知道母亲苦衷决定常回家看看”等角度分析) 16.(4分。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①我认为《一车远离老家的书》好,书是本文的线索,也是亲情的纽带,既概括从老家运书的主要情节,又揭示了文章主题。②我认为《常回家看看》好,引用流行歌曲揭示文章的主题,含义丰富,新颖独特,读来亲切可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