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梁刚《安放》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0-04 18:25
安放
梁刚
苗家祠堂建在村中心,占地约一亩。祠堂坐西向东,依山势逐阶梯进为两进两院。拾级而上,呈一平台,中分两路,左右台阶上,矗立着两座拱门,门头上各嵌有一块石刻,各书有“登龙”“望凤”,寓人才辈出之意。由北登石级,穿过拱门,一座堂皇雄伟的牌楼式大门耸立于天际,两边墙垣作八字形闪开,中间一组十七级侧扇形石阶,十分气派。
孙髯第一次进祠堂,就被正门头上悬的一块红底金字“苗氏宗祠”的匾额和两边的对联吸引住了,不是为其内容,而是书法: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为雨亭手书,一笔大楷恭敬朴拙,沉实磊落,内敛端严。①一辈子醉心笔墨的他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藏锋”。大楷中那些斜钩长捺,这是最不容易写的,他却写得舒展自如,让全局增活。
②私塾设在祠堂一楼西面的一间厢房,三十多名学生。十五六个是晃桥河两岸富裕人家的孩子。私塾开了不到半年,就有衙署官人和商人将自己的孩子从县城的书院转到这儿就读。伟仪的孙子瑞祥也在其间。伟仪注意到,平时,先生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随随便便,一进教室,总是着一身干净合身的长衫,一根又长又粗的辫子收拾得像刚搓好的棕绳一样紧致,他从不在教室里吐痰,也不吸他爱的水筒烟。孙髯授课时,伟仪会悄悄爬上左边二楼,认真地看先生授课。先生用的依然是沿袭千年“三百千”的教学方法:先读《三字经》《百家姓》,接着读《千字文》,这些都属识字教育;读过“三百千”,再读“四书”“五经”。《弟子规》《小学韵语》也要读,这是进行礼节教育,使之懂得做人处世、言行、交友等规矩。
但他很快就看到了先生教学的别出心裁。仲春的一天,先生教孩子们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读着读着,他把孩子们带到村外的田野,指着晃桥河边柳树上的几只喜鹊说:“我们这儿没有黄鹂,就以喜鹊充当吧,你们听,它们喳喳地叫着,它们的叫声喜气洋洋,把柳树都叫绿了;而白鹭,你们看,就不只是一行两行了。青天,就是蔚蓝色的天,看我们头顶的天空有多蓝。”他用手一指——的确,在田野蔚蓝的上空,飞翔着十几行白鹭。他接着说:“现在没有雪,但可以看看西山龙潭坡上的梨花,你们看,它白亮亮的一大片,完全可以将它想象成西岭的雪。至于东吴,也就是长江下游,我们有晃桥河,虽然远没有长江大,船呢,黄花村的渔船,不是好好地停在河潭那儿吗?”伟仪想,当年,诗圣的这首《绝句》,他的老师讲了整整一天,他和同学们都想不到诗中的意境与自然的对应,也就不明白它好在什么地方。先生这样直观鲜活的教授解读,对于这首诗,他想再木讷的孩子也能心领神会。
先生学规极严,定有严厉罚则。先生脑袋后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在课堂上,③他的辫子就成了教鞭,隔几排课桌都能准确地扫中调皮的学生。学生一见他摇头,无不正襟危坐。置身祠堂,听着书声琅琅,弦歌不辍,伟仪羡慕自己的孙子瑞祥,能成为先生的学生,端坐在老人家面前,认真上课。
让伟仪想不到的是,先生的长辫子有一天成了一条“救命索”。村里李家七岁的儿子到河边打猪草,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正在河边的先生见到,几步奔上前,长辫子一甩,把孩子拦腰给缠了丢上岸。孩子的奶奶李王氏是当地有名的媒婆,她闻讯赶来,见小孙子安然无恙,千恩万谢,最后提出要为他做媒,把她的表妹春芹说给先生做媳妇。见孙髯不应声,孩子的奶奶开始夸起自己的表妹春芹。④孙髯不耐烦了,回答说:“我一大把年纪,连自己都养不活,攀亲的事就不要提了。你们真要谢我,等哪天手上有闲钱,给我打一葫芦酒,我们的事就两清了。”
伟仪把先生安顿在祠堂东一间宽敞的屋子里。刚到村里,伟仪要先生在他家用餐,但这样过了三天,先生却说不方便,要自己开火。伟仪知道拗不过先生,就在小屋置了锅碗瓢盆,不时送些油米肉食过去。有时他会抽时间去看看先生,但觉察到先生并不乐意他长时间待在那里。不管天气阴晴,每天晚上,先生都要读《离骚》,杜工部、李太白的全集也要翻翻的。伟仪知道,父亲也喜欢这些书。他听父亲说过,有几年,云南连年受灾,民不聊生,缴纳不起钱粮税赋,督府上一奏章,要求缓征钱粮,以解民困,得到乾隆皇帝的批准。官府要做一谢表,督府便叫人请孙髯代写,并付钱五十两。本来这些钱可以维持他几年的生活,但他却购买了数部以前买不起的书。先生常常一个人在屋里秉烛走笔,摇头晃脑,口里念诵有声。
有时候,先生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伟仪多次看到,老人家在一堆孩子的前呼后拥下,到晃桥河里拿鱼摸虾去下酒。犹如一只老鹅,带着一群小鸭子,漂浮在清波潋滟的小河中,四处觅食,欢闹声和浪花一起飞扬。站在河埂上梳翅的白鹭被他们的笑闹声惊动,一只接一只从地上起飞,飞向河两岸的田野。风中,一双双翅膀如一片片白帆。
一想到这些场景,伟仪忍俊不禁,同时感到温暖。
(选自《边疆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苗家祠堂的位置、占地、朝向、布局、石刻等,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孙髯的出场。
B. 祠堂匾额和两边的对联深深地吸引住了孙髯,这是因为对联中饱含了对风调雨顺、物阜民安的美好期盼。
C. 孙髯授课,先《三字经》《百家姓》,后《千字文》;读过“三百千”,再读“四书”“五经”。这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D. 文中的一些内容以伟仪的视角来展开,这样既便于叙述故事,也便于塑造孙髯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客观性与真实感。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醉心”二字,体现了孙髯对书法艺术的喜爱,这与他的身份极为相符。
B. 句子②中的“三十多名学生”,体现了私塾的学生数量之少和私塾的经营状况之差。
C. 句子③中的“扫”字,体现了孙髯课堂教训学生时辫子的速度与力度,用字巧妙。
D. 句子④中的“不耐烦”三字,说明孙髯对李王氏给自己说媒一事是反对的。
8. “但他很快就看到了先生教学别出心裁”这个段落,写了孙髯多种教学方法。请加以梳理概括。
9. 清代《围炉夜话》一书中写道“本分人,即是快活人”,俗话也常说“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请围绕“本分”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答案】
6. B
7. B
8. ①朗读法。他教孩子们读杜甫的《绝句》。②实际体验法。他把孩子们带到村外的田野,让孩子们将诗中的意境与自然对应起来;他不局限于课堂,而是领着孩子们进入大自然,以孩子们直观的观察和鲜活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③联想、想象法。没有黄鹂,就以喜鹊充当;没有雪,就将西山龙潭坡上的梨花想象成西岭的雪。
9. 先阐述“本分”一词的含义,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分层分析孙髯先生是如何做到本分的。第一层:作为私塾先生,认真且尽力地教授孩子们知识学问及做人处世、言行、交友的规矩等;第二层:救了孩子之后,拒绝对方奶奶的谢恩说媒;第三层,不愿在伟仪家中用餐,要自己开火做饭。分层论述后,再深入分析“本分”对于孙髯先生人格的重要性,并倡导人们向孙髯先生学习,在社会上发扬这种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是因为对联中饱含了对风调雨顺、物阜民安的美好期盼”分析错误。依据“不是为其内容,而是书法”可知,被对联吸引的原因是书法。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B.“体现了私塾的学生数量之少和私塾的经营状况之差”错误。依据“三十多名学生。十五六个是晃桥河两岸富裕人家的孩子”“私塾开了不到半年,就有衙署官人和商人将自己的孩子从县城的书院转到这儿就读”,可见私塾经营并不差。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况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仲春的一天,先生教孩子们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读着读着”,他教孩子们读杜甫的《绝句》,先生采用了朗读法。
②“读着读着,他把孩子们带到村外的田野,指着晃桥河边柳树上的几只喜鹊说:‘我们这儿没有黄鹂,就以喜鹊充当吧,你们听,它们喳喳地叫着,它们的叫声喜气洋洋,把柳树都叫绿了……至于东吴,也就是长江下游,我们有晃桥河,虽然远没有长江大,船呢,黄花村的渔船,不是好好地停在河潭那儿吗?’”,他把孩子们带到村外的田野,让孩子们将诗中的意境与自然对应起来;他不局限于课堂,而是领着孩子们进入大自然,以孩子们直观的观察和鲜活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先生采用了实际体验法。
③“我们这儿没有黄鹂,就以喜鹊充当吧,你们听,它们喳喳地叫着,它们的叫声喜气洋洋,把柳树都叫绿了”“现在没有雪,但可以看看西山龙潭坡上的梨花,你们看,它白亮亮的一大片,完全可以将它想象成西岭的雪”,采用了联想、想象法。没有黄鹂,就以喜鹊充当;没有雪,就将西山龙潭坡上的梨花想象成西岭的雪。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
先阐述“本分”一词的含义,本分:指本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一层:作为私塾先生,“平时,先生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随随便便,一进教室,总是着一身干净合身的长衫,一根又长又粗的辫子收拾得像刚搓好的棕绳一样紧致,他从不在教室里吐痰,也不吸他爱的水筒烟”,先生能够从着装、举止上保持作为先生的本分;“先读《三字经》《百家姓》,接着读《千字文》,这些都属识字教育;读过‘三百千’,再读‘四书’‘五经’。《弟子规》《小学韵语》也要读”,认真且尽力地教授孩子们知识学问及做人处世、言行、交友的规矩等。这都表明了孙髯做到了私塾先生的本分,教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原则。我们应向孙髯先生学习,时刻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
第二层:救了孩子之后,“孩子的奶奶李王氏是当地有名的媒婆,她闻讯赶来,见小孙子安然无恙,千恩万谢,最后提出要为他做媒”孩子的奶奶李王氏要为先生说媒,‘我一大把年纪,连自己都养不活,攀亲的事就不要提了’”,先生拒绝对方奶奶的谢恩说媒。我们应该学习孙髯先生的做好事不图回报的精神。
第三层,“刚到村里,伟仪要先生在他家用餐,但这样过了三天,先生却说不方便,要自己开火。伟仪知道拗不过先生,就在小屋置了锅碗瓢盆”,先生不愿在伟仪家中用餐,要自己开火做饭。我们应向孙髯先生学习自力更生的精神。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