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震撼、震惊相比,笔者所理解的震慑具有下述特点:刺激物即使不在感官所把握的范围内,仍然使人意识到它的威力所在;人们虽然能够以自己的心灵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却无力改变其发展趋势或结果,即使明知这种趋势或结果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当事人所采取的行动虽然能够获得某种正反馈,但比起大环境的负影响来显得无足轻重。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细思恐极”可以用来概括震慑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过,科技对于艺术的发威、震慑或制约,与其说是一种赤裸裸的暴力,还不如说是一种“含蓄的震慑力”。 人类离不开科技,正如离不开艺术那样。尽管如此,现代社会毕竟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因此,不论以GDP、从业人员,还是经费额度为指标来衡量,科技所占有的地位都是艺术所无法相比的。科技理性往往有条件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那些脱离科学常识的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严肃批判,被当成是迷信。在科技理性兴起之后,神话与传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们是不可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科技并不是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驭自然力。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销声匿迹了。与之遭受类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精神产品。这是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历来被视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才能或产品。尽管如此,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那些需要真人演员通过涉险展示勇气与才华的角色逐渐被数码特效所取代。人工智能可否取代由人类所扮演的艺术角色?目前众说纷纭。尽管如此,若和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革命刚刚爆发的时候相比,如今科技已经对艺术形成了一边倒的震慑态势。倘若说网络时代承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信息时代则宣称“智能体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前者洋溢着乌托邦情调,后者蕴含着恶托邦风险,因为许多人类艺术工作者可能因此下岗。 艺术起源于交往,其精神实质是自由,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自由精神可能萎缩,创新创造可能走上歧途,表现为虽然应用高新科技却只生产出炫目镜头,讲述的仍是老套故事(甚至是无稽之谈),不仅无助于人类形成和巩固命运共同体意识,反而可能加剧当下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民族与种族、不同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对立和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重申艺术所应负的社会责任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摘编自黄鸣奋《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 10.下列有关“震慑”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震慑,与外界强烈刺激相关;不过,其重点不在这类刺激撼动人心的作用,而在于人自身的内部心理体验。 B.与震撼、震惊相比,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细思恐极”可以用来概括震慑所产生的现实效果,非常贴切。 C.作者所理解的震慑:当事人所采取的行动虽然能够获得某种正反馈,但比起大环境的负影响来显得无足轻重。 D.笔者所理解的震慑具有下述特点:刺激物如果不在感官所把握的范围内,那么就不会使人意识到它的威力所在。 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科技理性兴起之后,神话与传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导致了它们是不可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 B.科技对于艺术的震慑,与其说是一种赤裸裸的暴力,还不如说是一种“含蓄的震慑力”。 C.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取代由人类所扮演的所有艺术角色。 D.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因此,艺术所应负责的社会责任将由科技来承担。 12.科技对艺术有震慑关系,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其三方面的表现。(3分) 答 10. C【A项无中生有。B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心理效果”。 D项原文是“仍然会意识到”】 11. B【A项因果颠倒,原文是“因为它们是不可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C项或然理解为必然,“人工智能可否取代由人类所扮演的艺术角色?目前众说纷纭”。D项“艺术所应负责的社会责任将由科技来承担”张冠李戴,“重申艺术所应负的社会责任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12.(3分)科技理性对艺术创意的制约;人工智能对艺术角色的取代;科技实力对艺术精神的裹挟。(每点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