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三月惊蛰春始开》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9-19 16:34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壤。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锻,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功力,为展示万物复苏的季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B.作者描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
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5.文章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5分)
6.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无中生有。
5、示例:①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蠢蠢萌动,拉开了生机勃发的序幕。植物抽芽,动物跃动,表现出争早春的态势。②农家不失时机的开始耕作。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答出两个要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分。)
6、示例: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春景。如把春天的天色比作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把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描写为在敲着蒙布的小鼓。这样写,使行文更加生动形象,增添了艺术感染力。②引用古文俗语。如引用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生机勃发的春景,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情趣与厚度。③用声音描写春景。如作者通过广播喇叭的播放声、犁田机器、农人的小曲声描写春景,这样写,不但增强了春天生机的立体感,而且增添了时代气息。(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摘自《成都: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