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牛 刘国芳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 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 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 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 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 们都快没用了。” 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 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 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 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 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 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 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 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 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 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可钦可敬的地地道道的农民。 C.村里村外的人全都喜新厌旧,数典忘祖,听说老人要去牵牛耕地,纷纷嘲笑老人,觉得如 今农村已经普及机械化耕作居然还有人用牛耕地实在太落后了。 D.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 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5.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中两次写到牛“哞地叫一声”,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这两次的描写,并分析这样写有 什么效果。(6 分) 参考答案 4.D(A 项,“一生勤俭节约”于文无据,“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的判断也有失武断。B 对老人 的形象判断有些不妥,从文中看不出“可钦可敬”C“全都喜新厌旧,数典忘祖”的说法错误,对村民的评价过于贬损) 5.老人是一位固守传统耕作方式,不愿接受时代变化的朴实落寞的农民形象。(2 分) 他思想比较保守,觉得有牛才像个家,只喜欢用耕牛耕地;他性格偏于固执,不愿接受新生事 物,面对耕机耕地的髙效方便,他发呆,他不解,他不甘;他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也不被他人 理解,因此他孤独落寞。(3 分)(共 5 分,意思对即可) 6.第一次,是老人在女儿家天天出去放牛时说“我们都快没用了”时,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 一声”。用牛的叫声,道出老人的心声,两相映衬,表现老人对于农村社会的变化的眩晕感和 失落感(2 分) 第二次,是老人在儿子用耕机耕完地后发呆时发出感慨“我们真没用了”后,牛又“哞地叫一 声”,这里再次使用衬托手法,用牛的叫声呼应老人的感叹声,表现老人见证耕机快速高效的 奇迹时的惊讶和无奈。(2 分) 这样写,可从侧面衬托老人的神态、语言与心理,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进而为表现作品的主 题做铺垫。(2 分)(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