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何炳棣;爱非议同行的史学泰斗》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1-19 10:33
何炳棣;爱非议同行的史学泰斗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曾说过一句话,“中国要有五六个何炳棣的话,西方就没有人敢对中国史胡说八道了。”史学家余英时则赞何炳棣“才 如大海”。
海外有成就的华裔史学学者,如余英时、黄仁宇、唐德刚、许倬云等近年来都已逐渐为大众读者所知,但何炳棣的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却还是相当陌生的。出现这种原因,一方面固然有翻译上的滞后,但主要还是因为以上那些学者或常对公共事务发言,或有通俗作品问世,只有何炳棣的作品都是艰深的学术著作,让大众读者望而生畏。何炳棣有两部书被国际公认为权威著作,一为《明清人口论》,一为《明清社会流动史论》。
何炳棣治学向来严谨,他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研究英国土地政策问题,即已是不凡的学术成果。当时他问系内最权威的一位教授:“是否可达博士论文的平均水准?”教授回答说:“这是一篇思维缜密之作,显然是超过一般水准的论文。”这篇10万字的论文,总共引用史料407种,除了极少为人关注的大量原始史料外,还包括“当代”史料142种,自传、信札等52种,以及“第二手”的书刊论文80种。
何炳棣小学时成绩就名列前茅,唯独三年级结业,老师在评语中留下一句:“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的话,道出了何炳棣不善与人交往的缺点,为他未来与学界同仁交恶做出了预言。何炳棣曾说,若他早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一定不会让许倬云毕业;张光直更直接被他骂作是“汉奸”。另外,他还曾说吴晗“懒”,非议黄仁宇“不诚实”。这种话又如何能不得罪人呢?
1934年,何炳棣考入清华大学,专修历史,师从于雷海宗、蒋廷黻等先生。1938年,何炳棣又考取了燕京大学的历史系研究生。
1943年,何炳棣第二次参加庚款留美考试,最终以78.5的平均分考取,这在当年22个学科的所有公费留学生中是最高的,与他同一期的还有杨振宁与李政道。
1952年,何炳棣留在胡适家吃饭,席间除了讨论一些学术问题外,胡适还对北大与清华做了对比:“清华文学院一向比较‘谨慎’,比较‘小’,而北大则大不相同。只要我当一天北大校长,我就有把握把文学院办成世界第一流。”以何炳棣对清华的感情,自然不会同意这番话,他晚年在《读史阅世六十年 》中回忆,“如果我今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的清华园。天堂不但必须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物质资源,而且还须能供给一个精神环境,使寄居者能持续地提升他的自律意志和对前 程的信心。”
何炳棣很欣赏毛泽东在诗词上的造诣,他在1958年将毛的两首《沁园春》译成英文发表后,胡适批评说:“看了很不舒服,因为你还夸他不无诗才;事实上,他当初在北大还不配上我中国文学史的班呢!”何炳棣则回击说,毛词在修辞、气魄、意境方面都不无可取之处。两人为此争执了好几分钟,最后胡只好承认毛“是一个有力的散文作家”,而何炳棣则巧妙地用恭维胡适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既然中国20世纪文艺复兴之父都承认毛是一位有力的散文作家,他怎么会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诗人呢?”言罢,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在何炳棣面前,胡适也毫不避讳地臧否人物,他说陈寅恪只是“记性好”,而不提陈的史学功底,讥讽马寅初“每天晚上一个冷水澡,没有女人是过不了日子的”。所以何炳棣说胡适“他深深自觉是当代学术、文化界的‘第一人’”,在博雅宽宏之外,也还有目空一切的一面——这一点其实倒与何炳棣颇为相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