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经典注定孤独 日前,某大学出版社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众多中外名著赫然在目;而通俗文学则大受欢迎。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经典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可能有人会说,经典难道不是传世名作吗吗?怎么会注定孤独呢?诚然,经典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然而,经典的深邃性、穿透性与引领性注定曲高和寡。 从阅读内容上,与通俗文学的茶余饭后作比较,经典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信息传递上,与通俗文学的哗众取宠作比较,经典不具备吊人胃口的噱头;从心灵洗礼来看,与通俗文学的碎片化填充作比较,深层次上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优势藏于庭院深深,那绝对优势也就成了绝对劣势。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它的随波逐流而在于它的超前性;经典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说出了我们内心深藏的隐秘,还在于说出了我们内心里难以抹去的、无法掩饰的真正恐惧——现代性对人类精神生活和灵性寄托的毁灭性打击。而这些,潜藏于庭院深处而不为人知,就好比宝藏深藏于海底而游客只看到平静的水面一般。 当游客在南昌郊外的青云谱看到朱耷遗留下来的不朽的作品时,有几人能从那枯枝、残叶、怪石、丑鸟等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去领悟那那倔强与顽强的生命?当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又有几人能从“黛玉之死”看到曹雪芹设计这一情节“上接屈原、下引王国维,昭示着一个难以穷尽的乱世的开启”。 而通俗文学则不然,它以时效性博人眼球,以趣味性吸引关注,以庸俗性迎合读者,以碎片化抢占空隙。不是读者不想向上向善,而是读者实在难以沉潜下心来仔细品读。如果经典的深邃与引领性能让读者在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那经典必然会重新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如何让经典的精髓为大众接受,或许,我们能从《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于丹论语心得》等著作中找到答案。当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如潮水般涌向书店购买上列书目时,经典已然走进了读者的心中。 经典本不过时,但若没有合适的走近读者的方式,死活读不下去的排行榜经典名列前茅的状况恐怕依然会继续。期冀有那么一天,经典不再孤独!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一种竞争叫急功近利 钢琴大师格拉芙曼的话引发人深深思索…… 是的,国人太强调竞争,一个“太”字形象地描绘出国人急切的心态;“尤其要争第一”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延续;绝大多数的家长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强调竞争而让孩子苦不堪言。 毫无疑问,竞争是必要的,争做第一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又有几人能不卷入竞争呢?幼儿园的孩子与小伙伴竞争谁获得的小红星多,小学的孩子要比拼谁背的诗文多,初中的孩子要竞争谁的分数多,高中各校要竞争谁的升学率高……因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标语深入人心,所以各类培训班如过江之鲫;因为太多人相信“没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所以“争第一”就甚嚣尘上进而让人疲于奔命。 毫不否认,在竞争中赢得第一的确可以暂时获得认可;然而,又有几人能够长期维持第一的位置?就算是你在某个方面能维持较为长久的第一,但,你的内心深处真的就快乐吗?也毫不否认竞争中获得第一会让你光彩夺目,但这只能是我们追求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倘若我们把这样的结果当成目标来追求,那这种追求会让你精疲力竭苦不堪言,那这样的追求又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呢? 陈鹤琴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这句话只能作为教师的自勉而不能作为对教师的要求;倘若,教师以此为自勉,我们应该对这类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倘若这作为对教师的要求,那这就是一把枷锁让教师喘不过气;同理,我们强调竞争的精神,也重视争第一;但,我们只能用“争第一”的精神来自勉;当这种精神用以自勉时,其难能可贵甚至相当崇高;倘若把“争第一”作为目的,那它同样会成为枷锁而让我们苦不堪言。 过分“争第一”是很可怕的,人不可能天天过着打鸡血的日子。从小以竞争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也是很可怕的,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进而破坏了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德国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少强调竞争的,他们不主张孩子赢在起跑线,但他们拥有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国内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或者成凤,因此,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我们“争第一”的理念成为日常生活的不自觉时,它就成为精神的枷锁,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甚至丧失了民族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