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触目惊心的宣传,更有含金量 深圳科学高中 牛程 毋庸置疑,校园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防患未然,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因此,在宣传效果上,相比和风细雨的温馨提示,触目惊心更具含金量。 唯有触目,方能惊心。宣传想要深入人心,必先能引发触动。因触动而警觉,由警觉到自觉。如果宣传不能触发学生去关注、去体味、去思考,就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遑论安全教育的效果。有人不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吗?其实,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之力有限,安全事故频现。新华社报道,我国30%的伤害来自交通事故,每年死于交通事故超过20万人。而这些事故中,大部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说,不够注意、不够谨慎是引发事故的顽疾。每每发生事故,当事人无不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他们何曾没有收到过来自路标、亲友乃至自己的“温馨提示”?可见,温馨提示的力度远远不够。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教育者需要“触目惊心”。 之所以要触目惊心,是因为理性的“知道”常常在却熟睡。“知道”要走进内心、融入血液、深入灵魂,则需感性认知来做引擎。诚然,漫画等方式也可以表现安全的重要,但正如狄德罗所说,“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将最坏的结果呈现出来,告诉我们悲剧不是尚未发生的一种可能,而是已然存在的无数事实。一张张真切而具体的图片比任何文字都更具冲击性,直视它们,人们想必更具代入感,更易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进而有所顾忌、加倍珍惜。 而这些,不正是安全教育的目的吗? 也许有人说,触目惊心的宣传会引起一些学生的不适。但这种不适,恰恰是宣传的意义和精髓。让人直面痛点、无从回避,甚至为过去的痛点而痛,才是避免下一个痛点的开端。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现实不会因提示的温馨就变得含情脉脉。如果惨痛的事故不曾因宣传的委婉而减轻、消弭,就不要屏蔽掉外界的真实和残酷。毕竟,“本真地理解和直面死亡”是高中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而他们的年龄和认知,也足以面对和理解这种“不适”。在想抢红灯时,那个提起脚又放下的犹豫瞬间,正是这种“不适”形成的条件反射。 在生死攸关的安全教育面前,下一剂猛药,变不痛不痒为触目惊心,显然更具含金量。学校的做法正是宁可当时闻议论,不要事后闻哭声。在学生们热切地关注、讨论、建议中,这次安全教育已因“触目惊心”而完美谢幕。(996字) 3.人命关天,莫拒图片 深圳科学高中 张华 校园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里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使人见之凋朱颜。诚然,这种血淋林的场面,我想每个人都不愿看见,但你见或者不见,惨案就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日夜上演!与其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倒不如像材料中“校长”说的那样,去直面它们,“触目”方能“惊心”,以之为戒,方能敬畏生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是其他宣传手段无法替代的。当我们看到钢铁筋骨的汽车在车祸中变得面目全非;可爱鲜活的生命在血泊中支离玻碎;精美华丽的房屋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我想,每一个站在画面前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被这些直观的图片所震撼。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能感受到上天的公平与吝啬——它公平地给每个人仅且只有一次的生命。 面对全国每年几十万起大大小小的车祸,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横祸,无数的家庭支离玻碎,我们怎能不发出警示?尽管哪些图片有些“可怕”,但它们确实能对我们挽救珍贵而脆弱的生命起到作用。那个中缘由孰轻孰重?我想,聪明的您自有定论! 鲁迅先生曾这样定义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些令人心痛的“毁灭”会深入到我们的灵魂中去。“毁灭”的意义,我想就是给人们以告诫,让人们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且不说那血淋淋支离玻碎的车祸尸体,就单从中国·香港、韩国等地的香烟盒子上哪些图画——包括病变的肺、穿孔的咽喉、烂掉的牙齿等来看,那些将美好事物“毁灭”后的画面已足以让人痛彻心扉。我想这种图画带来的教育力量是要远远超过那一句“吸烟有害健康”的。 不可否认,那些警醒人们的血腥的画面直接呈献给少年儿童的确有些不妥,但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已经成年,就要敢于面对。我们只有学着敢于正视这些让人害怕图片,才能更直观地体味生命的脆弱与渺小,才会真正的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看看图片中的惨剧,为自己的安全行为套上一个“紧箍咒”,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这就是善待和珍惜生命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生命如夏花般美丽,但又如蝼蚁般脆弱,更像朝露般短暂。面对那些残酷的图片,无论是逃避还是叹惋,都不如直面那些惨痛的画面,痛定思痛,学会敬畏生命,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92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