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命题作文“人与路”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5篇)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3-20 21:27
有人说:世界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界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定立意。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要求我们阐述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或者选择这样的道路有什么好处),怎样走好这样的道路等。
写好这个题目一定要把“路”这个概念具体化,不能泛泛谈“人应该走正确的道路”,因为什么是正确的道路,读者并不明白。可以具体化为:创新之路、个性之路、奉献之路、尊严之路等,也可以通过人类开创道路的艰辛来议论应该如何对待现代人类的出路。

偏移中心的立意:
有的同学没有谈论“创新之路”的必要性,而是大谈“创新”的必要性,没有了原话题的关键词“路”,而成了“人与创新”的话题。所以,要看一篇文章是否切题,应该把自己的中心回到原话题中,看看是否符合。否则,虽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切题,实际上已经离题万里。
从文体方面来看,多数同学选择了议论文,实际上也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从自己切身或周围熟悉的人方面来写某些人是如何走一条人生之路的。这样可能更有渲染力,更能打动人。

范文
人与路
墙上的青苔爬得老高了,湿湿的空气了仿佛也夹杂着几许青翠。这是一条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青石板路,这样的路也许也快要绝迹了吧?
路并不很狭窄,当然更算不上宽敞。高高低低的石板以及碎碎的石子把蜿蜿蜒蜒的路引向一个又一个拐角。
我忽然想起了戴望舒,想起了他的雨巷,想起了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也好想撑起油纸伞,独自徘徊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条青石板路上,是否也承载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优美、踌躇又轻灵脱俗的步履?几十年前的这条青石板路,是否也如现在这般寂寥与感伤?一定会有一群顽皮的孩童嬉笑着穿过,我想一定会有几个老奶奶互相搀扶、步履蹒跚地走过,我想一定会有背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飞快地骑过,我想一定会有匆匆忙忙的送报少年跑过,我想,还有,一定会有无数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轻盈地“飘”过……
我忽然仿佛听到了一声声响亮又朦胧的脚步声,我仿佛看见了一双红色的高跟鞋,虽明却不艳,她穿着一条红底白花的旗袍,那碎碎的白花竟与白线勾织的披肩那样的相称,她婷婷地走过,脖上的珍珠摇曳,乌黑的卷发是江南如梦的情丝,她走过,遇上了拿着油纸伞,独自徘徊的戴望舒,她走过,走到这条青石板路的尽头却又忽然消失不见……
这样素雅,这样忧伤的青石板路,是否承载过无数文人的心声与愁思?一定有落魄的书生走过,一定有忧国忧民的文人走过,一定有思乡的游子走过,一定有多愁善感的诗人走过……
我忽然不住地思忖,是那悠然寂寥的青石板路成就了中国人,成就了中国历史,还是那无数文人的吟唱,无数泛着水乡湿湿的味道,又充满温情的普普通通的人物景物构筑了古老又充满意蕴的青石板路?
人与路,究竟有多少斩不断、理还乱的纠葛,究竟有多少萦回缭绕的情愫?中国的文化史,本是一张张泛黄的、记载着人与路的照片,也许还有湿湿的空气,青翠的青苔……
是路承载着人,还是人构筑路?答案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正是这深沉温婉的路,与这多愁善感的人,才使一部部水乡文化源远流长,才使中国的文化史熠熠生辉,才使中国的历史永远记载着人与路、路与人之间伤感又惆怅的情丝!
【点评】开头不凡,作者先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关于“青石板路”的特写镜头,而“一个又一个拐角”非常巧妙地引出了在上面走过的一个又一个人。接着,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表现那些在青石板路上走过的人,既写戴望舒,又写无数文人;既写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写其他无数的行人;既写一个“高跟鞋”,又写无数个“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最后作者使用了好几个“是……还是……”的选择问句,不断强化“人与路”的主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文章法之谨严。设若没有最后三段,本文要逊色许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三个选择问句,层层深入,不仅把“人与路”的关系阐释地非常准确,而且把这一问题上升到了“文化”高度来理解,呼应了开篇“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修饰语。这样的立意,显得独特、新颖、高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