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 ①关河令:其音多哀怨。 【译文】 秋天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满庭院一片冷清。我一个人呆呆地立在秋风中,静静地听着带有凉爽的秋声。云色暗下来,却没有大雁来来往往的身影,只能听到一声一声凄凉声音。夜半深更,人们都已散去,天地间悄无声息。屋子里,只有一盏孤灯照着空荡荡的屋子。我的酒意已经清醒,伴着这忽明忽暗的孤灯,一个人怎样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熬到天亮的时候? 【译文】 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评点】 本词为秋夜旅途伤怀之作。全篇以时间转换为线索,表达了深秋时节词人孤寂凄凉的心情。词人本来是要写情,却把大量的篇幅用在写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突出了他的孤独之感。 上片描写阴沉凄清的秋景秋声,抒写凄凉的心情。首句平铺直叙,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副阴雨连绵的深秋景色。即使偶尔放晴,也难免让人觉得凄清,这不就是词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吗?一个“时”字,表明阴天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暂晴实在少见。接下来的一句突然来了个大逆转,突出了词人的感情,并揭示了凄冷的原因。“伫听寒声”两句写得含蓄生动。寒声是指深秋时节,在萧瑟的寒风下,万物发出呻吟。在这里,词人把凄凉的景色和悲凉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景中见情。词人静静地站在客舍的庭院中,内心无比孤寂,越发思念远方的亲人。接下来的两句写伫立在庭院里,静静地倾听秋天的声音,内心却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反而因为深重的浓雾更加愁苦了。在浓雾下,只能听见大雁凄厉的哀鸣,却看不见大雁的影子,于是愁更重了。大雁是古代传信的使者,可词人竟然连使者的影子都没见到,其殷殷的期待之情和深深的失望之情不明而喻。 下片描写夜深人静时主人公在孤馆独对寒灯,极写其孤独寂寞。“更深人去寂静”承上启下,并把词的意境推进了一步,感情加深了一层。“人去”二字乍一看显得非常突兀,却道出了旅伴之间的聚散无常,更加渲染了远离家乡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和下面的孤灯和酒醒相照应。聚会结束后,人们都回家和家人团聚了,这和他的形单影只、孤独寂寥形成鲜明的对比,气氛更加凄凉。为了排遣这孤独,只有借酒消愁了。但酒醉后终会醒,孤寂依然,这漫漫长夜又该如何打发呢? 本词语言朴实,构思新颖,结构严谨,音律和谐,格调清峭,哀婉深永。 【赏析】 本词抒写人在异乡之苦,取境典型。上片开头两句描绘一个多阴少晴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这情景与旅人的苦闷迷茫的心境极为相似。景为情取,情借景观,主体心境与客观景物相契合,这便是常说的意境。下两句写独立听寒声,这寒声是否就是云深处的雁鸣,处于两可之间。但旅人百无聊赖的神情却表现得极为充分。下片开头说“人去”后的寂静。上片无人,下片忽而有人,有些突兀。此人是何人?情人,朋友,均不是,乃陌生的旅客也。人独自在外投宿,最难耐的是寂寞,所以,尽管是陌生人,只要住在一起,便可相互搭话聊天,互相均可得到些许慰藉。但夜已深,那些人也离去,故更感到凄凉孤独。只有孤灯映照着空屋而已。"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原来曾借酒浇愁,到深夜酒意已尽,怎以挨到天亮呢?时间越来越长,然苦越来越深,情和景同时推进。取境典型,结句直接抒情。全词以时间为线索,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感情步步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这首小令系悲秋之作。声潇潇,却无鸿雁传书,期盼落空,寒意逼人。写夜深人去,惟孤灯作伴,以酒浇愁愁更愁,漫漫长夜孤苦难,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冷冷清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境界,似从中看到借鉴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