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1。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注:1啼鴂(jué):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落红处处闻啼鴂”一句视听结合,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暮春之景。 B.因界域分隔,于家乡不能自由往来;加上音信难通,让作者黯然神伤。 C.深夜从思家的梦中醒来,伤心欲绝。只听得传来角声,望见月落。 D.“梅花”指《梅花落》,这里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15.赏析“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三句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4.(3分)A.(“生机勃勃”应为“凄切”) 15.(6分)①点明暮春时节(清明)(1分)②表明词人客居异地(1分)③写出春景将尽,芳草消歇(2分)④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1分)5引起下文的“忆别”(1分) 附【鉴赏】 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词以表达对杭州家人的思念。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