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苏轼的诗词 >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3-05-19 21:38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后,已是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诗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水调歌头”,即词牌名,双调95字。

    上片词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驰骋想象,壮怀逸心。开始,诗人面对天空中皎洁的明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就是说,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有开始啊?诗人举杯望月,寄情于月。在中国诗歌史上,望月怀远,寄情于月是常见的寄情方式。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里,诗人寄情于月,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李白因失意怅惘的抑郁、孤独的情感。对苏轼来说,这里也是寄情于月,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不得已自请外出到了密州。然而,诗人在密州,心却在朝廷,既对朝廷政局的关注,又期望重返朝廷,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因而,苏轼在中秋夜,只好把青天中的明月当成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从而寄情于月。这不但抒发了自己情怀,也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
    接下来两句是诗人第二次对月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宫阙”即宫殿。这里的意思是说,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这里的问话语气比上一问要舒缓些。如此圆月,引发诗人的向往。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即指到月亮中去。一个“归”(即回归)说明了诗人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家。诗人之所以有“欲乘风归去”之想,就是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也许就是诗人的情绪低沉时的一种希求。也许在诗人心中,现在所处之地,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月宫”(有人分析说是朝廷的象征)才是自己所希望的地方。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不胜”即忍受不住。意思是说,(想到月亮中去)又怕那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里,诗人故意突出了天上月宫的美中不足(或许暗示了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的尖锐),诗人以此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从而表露出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远离政治斗争)。

    接着写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说与自己的影子为伴,一起舞蹈嬉戏。这与李白《月下独酌》说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诗人看来,“天上宫阙”“何似在人间”——天上宫阙哪能比得上在人间啊。这里,充分表现出自己对人间的喜欢(也就是在野也能为国做事)。

下片转入怀人,即小序中的“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也感怀人生的离合无常的悲戚。因此,有天上转到地面,空间发生变化,但还是围绕月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即朱红色的楼阁。“绮户”即刻有纹饰门窗。“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写,暗示夜已深沉。你看,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可以说,这里诗人由物及心,以月照人,引发情思意念。中国人是讲求圆满的,因而,中秋节是一家人团聚的节日,可是,而今月圆而人不能圆,心中的忧思油然而生,怎能入睡啊!睁大眼睛不能入睡的诗人不得不感叹地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说,不应该对明月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明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是说,人间固然有悲欢离合,而月也有阴晴圆缺,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从古到今世上哪能有完美的事。这里,诗人表面在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态度,强化了对亲人的怀念,同时为后面抒情蓄势。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这一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只希望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通过明月也会寄托双方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月亮突破了人的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不但使时间得以延伸,空间得到拓展,是诗歌的审美境界得到提高,而且推己及人,对有离别之苦的人们给予美好祝愿,也充分显示出诗人丰富博大的精神境界。

    总而言之,这首词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正如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的:“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婉转子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同时,在给人以审美感受的同时,获得了人生的启示。


文章标签: 明月     中秋   赏月  



相关阅读

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休辞醉倒,花不看开
苏轼《南歌子·游赏》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
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
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阅读答案附赏析
“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全诗翻译赏

有帮助
(16)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