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高中古诗文 >

《诸葛孔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09-01 22:01
诸葛孔明
陈 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匹敌
B.此易与耳                       易:容易
C.仲达按行其营垒                 按:查办
D.未有能谅其心者                 谅:推想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其遭时之难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而论之者多异说  弃甲曳兵而走
C.书生之论   廉颇,赵之良将也
D.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12.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B.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诋毁诸葛亮、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4分)
(2)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4分)
(3)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4分)

参考答案:
10.C(按:考察) 
11.C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副词,“一定”;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D 项,第一个“为”动词,做。第二个“为”介词,表被动
12.D
13.(1)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2)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后又如何继续呢?
(3)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所以详细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用成败来评论人物的人或许稍稍引以为戒。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但是议论他的人多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他遭遇了时代的艰难,而身处一个英雄所遇到的不幸。众人都出仕,而他独自退隐,在简陋的房子里从容不迫地生活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走上仕途。他挺身而出,担负起刘备的临终托孤重任,既不放纵也不过分控制,而他人没有说什么离间的话。孔明的权力逼近皇上,但皇上却不怀疑他,孔明的权势超过了群臣,但下面的人却不忌恨。振奋精神治理蜀国,使国家的风气良好,秩序井然。宽恕、赦免别人的过失,惩处故意犯法的行为,都不分大小,这是帝王处理政事的原则。用使百姓安乐之道来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苦却也不生怨言;用使民生存之道来杀掉犯法的百姓,百姓即使死去也没有怨恨杀掉他的人,这是帝王做事的原则。(在这些方面)孔明都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他确实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啊。但是,议论他的人竟然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与孔子在鲁国做官而相提并论,又怎么能够自比为老聃、彭祖呢?更有甚者,竟然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了。那岂不是拿仲达的话来相信它吗?他们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欺诈的话。仲达不能对孔明施展他的诡诈,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只是议论的人没有觉察他的话罢了。
当初,孔明从祁山出兵,仲达出兵抵御他,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子,就卷起了甲胄快速行军,日夜兼程赶往那里。孔明粮食缺乏,部队已经退回了,仲达就欺骗部下说:“我们日夜兼程赶路,十分疲倦,这是懂兵法的人所贪求的。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他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后又如何继续呢?这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的人所一定不愿意做的事。仲达心里懂得这个道理,对外却用说大话来欺骗他的下属。不久,孔明从斜谷出兵,仲达又率兵抵御他。仲达知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率领军队过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转移军队将要到达,仲达欺骗说:“诸葛亮如果是勇敢的人,应当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布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我军各路军马就没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处于死亡之地,却率领军队径直前进,来与对方交战,这也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的人一定不愿意做的事。仲达知晓孔明一定不会如此做,姑且虚诳地说这些话来胡乱地表现孔明的怯弱,以此来显示自己能够预料战情,并且用此稍稍安抚三军的人心。所以孔明掌控严整有纪律的军队,不用权谋欺诈,不贪小利,仲达就说:“诸葛亮志向虽大却看不到机会,计谋虽多但缺少决断,喜欢用兵却没有足够的权力。”所有这些话,都是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属下的,这哪里是他的真实的情感呢!
善于观察人的实际情况的人,不在对手活着的时候,而在敌手死亡之后。孔明在世的时候,仲达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去世以后,仲达考察孔明的军营和四周的围墙、防御建筑物等设施,整理衣襟,恭敬地感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他看到诸葛亮制定的规矩法度,超出了他所不能做到的程度,恍然若失,不自觉地他的话就说了出来。这可以看出仲达的真实情感。议论者不相信这样的话,却相信他的欺诈之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所欺骗了吗!
唐朝李靖,是个善于谈论军事的杰出人物。我曾经读过他的答对一类的书籍,见到他论述孔明军事制度的精妙,详细而周到,对仲达却不曾挂齿。那些知晓兵法的,当然可以窥察孔明的高妙了。那些书生的议论,为什么就不这样呢?孔明距离今天将近千年了,还没有能够推想他心志思想的人。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所以全面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以成败来评论人物的人稍稍引以为戒。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阅读答案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耶律安抟,父迭里,幼多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阅读答案及翻译
“庄宗刘皇后,魏州成安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