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⑶志喜也 ( ) ⑷甲子又雨 (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 B.余至扶风之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 C.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D.以为休息之所/全石以为底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⑵农夫相与忭于野。 13.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⑴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醉翁亭: 喜雨亭: ⑵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⑴情趣 ⑵ 离开 ⑶记 ⑷下雨 11.C 12.⑴有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⑵农夫们一起在田野里欢乐。 13.⑴醉翁亭:太守自谓也。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 ⑵久旱逢甘霖(天降喜雨)与民同乐 二: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 (3)既而弥月不雨 ( )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4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 参考答案: 17.(3分)(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 18.(4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2分) 19.(4分)关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对即可。答“喜雨”给1分) 与民同乐(2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