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四年,帝诏叡都督众军。叡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叡曰:“吾求济师,彼亦征众。‘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人之义也。”因战,破之。 ③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琕自北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叡督众军援焉。叡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叡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①,闻叡至乃退。 ④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稜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叡每坐使稜说书,其所发擿,稜犹弗之逮。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⑤叡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景宗②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③,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南史 韦叡列传》) 【注】①邵阳之耻:北魏中山王元英曾围攻南梁钟离,韦叡驰援解围,在邵阳之战中大败元英。②景宗:指梁将曹景宗。《南史 曹景宗列传》记载其“为人自恃尚胜”,众将受命齐援钟离时,景宗“欲专其功”而险些孤军独往;后韦叡与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③启之捷:上报获胜的消息。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皆莫汝逮也 ②且吾求济师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师克在和不在众 A.胜任 B.能够 C.取胜 D.教训 ②为魏人所蹑 A.超越 B.效法 C.践踏 D.追踪 (3)把第④段画直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4)第③段画线句对表现韦叡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上文加以分析。 (5)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6)综观全文,结合注释,分析第⑤段“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 答案: (1)①及 ②增援 (2)C (3)D (4)(韦叡)上奏章请求辞官,(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 (5)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表明所谓的“怯”实则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6)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7)从上文和注释来看,景宗尚胜好强,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符合其“师克在和”的一贯思想,“不尚胜”是其不慕名利、不与俗俯仰的高尚精神的表现,更是以国事和百姓为重、顾全大局的表现;众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不尚胜所体现的旷世之度,更显得难能可贵。 【解答】 (1)①皆莫汝逮也:他们都比不上你啊。逮,及、比得上。 ②吾求济师:我请求增兵。济,增加、增援。 (2)①师克在和不在众: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克,取胜。 故选C。 ②为魏人所蹑:被魏国军队追踪。蹑,追踪。 故选D。 (3)拜表致仕,上奏章请求辞官;优诏,颁发嘉奖诏书;亲故,亲戚朋友;课,督促。译文为:(韦叡)上奏章请求辞官,(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 (4)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其中“闻叡至乃退”是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回应了前文“众颇讥其示弱”“不然,为将当有怯时”,说明韦叡的“怯”并非胆怯,而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5)“高祖方锐意释氏”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天下”是“咸从风而化”的主语,“叡”是“不欲与俗俯仰”的主语,“所行”是“略如他日”的主语,所以本题可以依据变换的主语分别在“氏”“化”“仰”后断句。故断为: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句子的意思是: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其举止跟往日没有两样。 (6)“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是说韦叡不慕名利;再结合注释“后韦叡与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可知,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是因为他懂得“师克在和”;众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体现其“旷世之度”。这些都是“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 参考译文: 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当时韦叡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一同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叡说:“与憕、恽相比,你认为自己怎么样?”韦叡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天监四年,粱武帝下诏让韦叡统领各路军马。韦叡先攻下这两座小城。不久北魏援兵的将领杨灵胤率领五万军队忽然到达,众人害怕不敌魏军,请求上表朝廷增派援兵。韦叡说:“我请求增兵,对方也增兵,‘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于是跟杨灵胤交战,打败了他。 天监七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恰逢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率军返回,被魏国军队跟踪,一时各个边关骚动不已,高祖下诏命令韦叡率领各支军队前往支援。韦叡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韦叡说:“这不是示弱,作为将领应当有畏惧的时候。”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 天监十五年,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第三个儿子韦稜,尤其精通经史,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广闻博识。韦叡常常在座中而韦稜请他讲解书经,他所阐发的内容,往往比韦稜更加精辟。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其举止跟往日没有两样。 韦叡向来具有世人无法比拟的器度,管理人民以慈爱仁惠为宗旨,在所任职的地方都留下执政的业绩。曹景宗当时与众将领争先恐后地上报获胜的消息,但只有韦睿甘居后人,他不求胜过别人,大多时候都是如此。当时的人们尤其因为这点推崇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