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高中古诗文 >

“公讳光,字君实”阅读答案及翻译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9-12 09:00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虞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行其法于天下,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对宾客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B.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C.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D.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不同。
B. 因指依靠,与《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相同。
C. 复指免除,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复”不同。
D. 变指改变,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的“变”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 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 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 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2)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
(2)然而神宗了解他最深。公就想着来报答他,虽然公的言论常违背圣上心意,但神宗理解他的想法,更加厚待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
“馆阁校勘”是官职名称,是推荐“公”做“馆阁校勘”这一官职,所以“公”与“馆阁校勘”应在一句话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河西”是“禁田”的地点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及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力。
A.正确。“依从、按照/至于”;句意:按照公的话去做/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B.错误。“依靠/沿袭”;句意: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沿袭前代策略。
C.正确。“免除/归复”;句意: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D.正确。均为“改变”;句意: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皇上就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也不估量树敌的多少。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错误。结合原文“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可知,给皇帝讲读的是吕惠卿,这些话是吕惠卿说的,不是王安石说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路”,当权;“龃龉”,意见不合;“徐”,慢慢地。
(2)“有以”,有……的办法;“报”,报答;“违忤”,违背。
参考译文:
公名光,字君实。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改任为奉礼郎。因为父亲司马天章在杭州,就推辞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还没有上任,适逢母亲去逝。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到父亲去世。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仍按礼仪守丧。
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公前往巡视查看。公为他出谋划策:“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在河西筑起两处据点,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敌人。招募有能力耕种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卖出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公的话去做。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遇到敌人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皇上问公:“惠卿说的怎么样?”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
公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返,尽力讲理,好在安石听从他作了修改。公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就对宾客常常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
公侍过四个皇帝,都被君王敬重。然而神宗了解他最深。公就想着来报答他,虽然公的言论常违背圣上心意,但神宗理解他的想法,更加厚待他。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方孝孺《詹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疑字思问,居通济门外”阅读答案及翻译
“鲁仲连者,齐人也”阅读答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阅读答案及原文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之鸾,字瑞卿,桐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