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高中古诗文 >

李氏山房藏书记阅读答案与翻译-苏轼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7-20 12:22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①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②,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④蓰:好几倍。
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之则弊           弊:破旧
B.韩宜子适鲁         适:经过
C.藏书凡九千余卷     凡:总共
D.将以遗来者         遗:给予,赠送
15.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 耳B.矣 乎C.乎 也D.耳 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书对于人的作用巨大,既能悦人耳目又适合实用,而且能够让不同的人都能得道各自的收获。
B.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将古人得书之难、读书之刻苦、成就之伟大与今之后生得书之易、读书之浅、收获之少形成鲜明对比。
C.全文叙议结合,以议论引出人事,由批评同时代人不重视读书的习气提出勤奋读书的正面主张,议论精辟,叙事简练。
D.作者作此记既称赞李公择藏书于僧舍的仁者之心,又想让后人明白古人读书之难,贵圈当世学人改变有书不读的习惯。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自 秦 汉 以 来 作 者 益 众 纸 与 字 画 日 趋 于 简 便 而 书 益 多 士 莫 不 有 然 学 者 益以 苟简 何 哉?
1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②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4.B
15.C
16.B
17.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18.①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读遍那些未曾见过的书。
②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适:经过”错误。“韩宜子适鲁”的意思是:韩宣子出访鲁国动词。所以“适”的意思是:到……去,拜访。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也”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
“此又何□?”的意思是“这又是为什么呢”,句末是问号,此处应该为疑问语气,而且前面有“何”相配合,所以此方框处的虚词是“也”,排除选项ABD。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第二段……读书之刻苦、成就之伟大与今之后生得书之易、读书之浅、……”错误。第二段中没有论述古人“读书之刻苦”,“今之后生读书之浅”说法错误,应为“不愿读书”。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自秦汉以来”是时间状语,用在句首,一般断开;“作者”是主要,“益众”是谓语,“纸与字画”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在“众”后断开;“而”是连词,表因果,用在下句的句首,故“而”前断开;“书益多”与“士莫不有”都是主谓结构,中间断开;“然”用在句首,表转折,其前断开;“何哉”是一个独立的问句,其前断开。
最后的断句是: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句子翻译: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余:我。既:已经。无所用于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世无所用”。惟:只。
(2)以为:作为。乃:于是。为:写。使:让。来者:后来的人。学者:读书人。为:是。

翻译: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都可以依凭各自的资质而各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季札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诗经》中的风、雅、颂。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部经典之作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已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学科网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而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所收益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康福,蔚州人,世为本州军校”阅读答案解析及翻
滕子京《岳阳楼诗集序》阅读答案
“秦纮,字世缨,单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明史·熊概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李渔《冬季行乐之法》“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