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用师边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翼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骤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骡居官务大体。在史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早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骤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薄,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薄仓皇谢慰而去。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萧山民德骡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曰"可"。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B.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C.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D.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文献集,汇集了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直到明清,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方技等。 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主管礼乐、祭祀、财政、学校等事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骥受到推荐,升任高官。由于师逵的推荐,他被升迁为太常博士;从前有人做了九年御史才得任此职,皇帝以这个职位不会轻易给人来勉励他。 B.魏骥熟悉礼制,坚持原则。他在吏部时,曾有一个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业绩,想做官,同僚打算答应他,而魏骥则因之不合礼制而坚决反对。 C.魏骥天性好善,造福家乡。他有仁爱之心,所以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倡议修筑螺山、石岩等塘堰,拦江潮,兴水利,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D.魏骥朴素平易,宽以待人。他十分朴素,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他有时会戴着笠行于田间,曾有个主簿的仆隶呵斥他,但他并未对这个主簿进行追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 (2)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 14.从魏骥对陈循的批评和评论中,可以看出魏骥在从政方面有怎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 10.(3分)B【解析】“宜”为“应该”之义,与“老”无法相配,应与“令去繁就简”相连,故排除A、D项。“复以老辞”的人是魏骥,不是“吏部”,“南京吏部”为一个词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C项。“时务”为“条上”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C、D项。 11.(3分)D【解析】错在“财政”,这是户部掌管之事。 12.(3分)C【解析】错在“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此意于文无据。 13.(1)司法官因为天旱慎重用刑,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当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重要词语“恤”“辟”"或”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他的儿子魏完带着他的遗言赶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这些礼金救济饥民,皇帝答应了这个请求。(重要词语“诣”“振”“许”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身为臣子,要一心为国,不徇私情。作为辅臣,其职责是为国家选拔贤才。以公事为私事,不会有好的结果。(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魏骥,字仲房,是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他常在半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皇帝召他修撰《永乐大典》。书撰写成功后,因为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皇帝对他说:“刘履节担任了九年御史,高皇帝才任命他做了这个官,这不是轻易任命给人的。“正统三年,召入试用为行在所吏部左侍郎,过了一年实授此职。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到礼部任职,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如果考虑到他年老,应该让他离开工作繁重的职位而担任工作简单的职位,于是改到南京吏部任职,他再次因为年老而辞官,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逐条上陈当时大事,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退休。魏骥做官总是按基本原则去做。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为天旱慎重用刑,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当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然位居冢宰,然而现在没有在朝廷任职。希望您稍稍等待,您的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偏私一个老师。"魏骥回来后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魏骥端正厚道、谨慎,但性情刚劲正直,喜欢辨别明白君子和小人。(魏骥)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醇厚。萧山从前多水灾,有宋代的县令杨时治理湖堤的遗迹。魏骥倡议修筑螺山、石岩、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湖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 (魏骥)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侍奉担任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有时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曽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他回答说''我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安抚了他之后才离去。去世后,皇帝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带着他的遗言赶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这些礼金救济饥民,皇帝答应了这个请求。萧山的老百姓一直感激魏骥,到朝廷请求在德惠祠祭祀魏骥,来配享杨时。皇帝下诏说“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