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祯,字廷祥,南昌人。五岁能诗,宁靖王召见,命名元徵。巡抚韩雍器之日“人瑞也”,乃易元祯。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宪宗嗣位,疏请行三年丧,不省。其年五月,疏陈三事:“一,勤讲学。讲官,令大臣公举刚明正大之人,不拘官职大小。一,公听政。天下章奏,命诸臣详议面陈可否,陛下亲临决其是非。暇则召五品以下官,随意问以时事得失利病,令下情得以毕达。一,广用贤。中外群臣,有刚正敢言者,举为台谏,不必论其言貌、官职、出身。”疏入,以言多窒碍难行,寝之。预修《英宗实录》,与执政议不合,引疾家居,讲求性命之学。阅二十年,中外交荐,皆不赴。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进左赞善。上言:“人君不以行王道为心,非大有为之主也。陛下毓德青宫,已负大有为之望。迩者颇崇异端,嬖近习,以蛊此心;殖货利,耽玩好,以荒此心;开幸门,塞言路,以昧此心,则不能大有为矣。愿定圣志,一圣学,广圣智。”疏反复累万言,帝颇纳之。《实录》成,迁南京侍讲学士,以养母归。久之,召为《会典》副总裁。至则进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帝甚倾向。元祯体清癯,长不逾中人,帝特设低几听之。数月,以母忧去。服阕,迁南京太常卿。已,修《通鉴纂要》,复召为副总裁。以故官兼学士,改掌詹事府。帝晚年德益进。元祯因请讲筵增讲《太极图》《通书》诸书。帝亟取观之,喜日:“天生斯人,以开朕也。”欲大用之,未几晏驾。武宗立,擢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入东阁,专典诰敕。元祯素有盛誉。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元祯七疏乞休,刘健力保持之。健去,元祯亦卒。天启初,追谥文裕。(节选自《明史•张元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B.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C.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D.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又可以称为庶常,通常由科举考试中有潜质的进士担任,是皇帝的近臣。 B.学士,即文学侍从之臣,既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又是一种荣誉称号。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母亲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追谥,古代帝王、大臣、百姓等死后,据其平生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元祯直言劝谏,恪尽臣子之责。他劝谏宪宗广用贤才,从朝廷内外大臣中选拔刚 正不阿、又敢于直言的人担任台谏,而不必考虑其官职、出身等。 B.张元祯奉行孝道,为人臣为人子。宪宗即位,他就上疏请求服三年丧。他编纂完成 《宪宗实录》后,升任南京侍讲学士,因母亲年老需要赡养而回家。 C.张元祯推崇王道,主张广增圣智。他劝谏孝宗不要推崇异端、宠幸身边亲信,不要 耽乐于玩好,不要堵塞言路,希望孝宗坚定圣志,进言多被采纳。 D.张元祯担任讲官,颇受皇帝信赖。他担任御前讲官,因体貌清癯,身材矮小,孝宗特 为他准备矮小的桌椅。他推荐书目,皇帝立刻找来阅读。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预修《英宗实录》,与执政议不合,引疾家居,讲求性命之学。 (2)武宗立,擢吏部左侍郎兼学士人东阁,专典诰敕。 10.(3分)B(“林居久,晚乃复出。馆阁诸人悉后辈,见元祯言论意态,以为迂阔, 多姗笑之。又名位相轧,遂腾谤议,言官交章劾元祯。”) 11.(3分)D(百姓是没有谥号的) 12.(3分)D(“特为他准备矮小的桌椅”错,是皇帝“特意设置低矮的几案以听他讲经”) 13.(10分)(1)参预修纂《英宗实录》,与执政者议事不合,称病辞职在家闲居,研究性命之学。(“预”“引疾”各1分,句子大意3分) (2)武宗即位,张元祯提升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进入东阁,专门掌管诰令。(“立”“擢”“典”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元祯,字廷祥,南昌人。五岁能作诗,宁靖王召见,命名元徵。巡抚韩雍器重他说:“人瑞啊。”于是改名元祯。考中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官编修。宪宗即位,张元祯上疏请求服三年丧,不省察。这年五月,张元祯上疏陈述三件事:“一、勤讲学。讲官,命令大臣公开推举刚直严明端正的人充当,不拘泥于官职大小。一、公听政。天下的奏章,命令大臣们详细审议当面陈述可否,陛下亲临决断是非。闲暇时则召见五品以下官员,随意以时事得失利弊询问他们,使下情得以完全上达。一、广用贤。朝廷内外群臣,有刚强正直敢言的,举荐为台谏,不必考虑他的言语容貌、官职、出身。奏疏呈入,因建议大多窒碍难以施行,被搁置。参预修纂《英宗实录》,与执政者议事不合,称病辞职在家闲居,研究性命之学。经过二十年,朝内外纷纷举荐,都不赴任。弘治初年,征召修纂《宪宗实录》,晋升为左赞善。上疏说“:人君不以施行王道为本心,便不是大有作为的君主。陛下在东宫修养德性,已身负大有作为的声望。近来却很推崇异端,宠幸身边亲信的人,而蛊惑本心;聚敛财务,耽乐于玩好,而荒废本心;开启宠幸之门,堵塞言路,而蒙昧本心,就不能大有作为了。希望坚定圣王心志,专一圣学,扩大圣智。” 奏疏反复述说累计万言,皇帝采纳很多。《实录》完成,晋升南京侍讲学士,因奉养母亲而辞官回乡。很久以后,召任《会典》副总裁。到任后就晋升学士,充任御前讲习日讲官,皇帝很信赖他。张元祯体貌清癯,身材不超过中等人,皇帝特意设置低矮的几案以听他讲经。几个月后,因母丧辞官。守丧期满除服,晋升南京太常卿。随后,修纂《通鉴纂要》,又征召他为副总裁。以原来的官职兼学士,改为掌管詹事府。皇帝晚年修德更加进步。于是张元祯请求御前讲习增讲《太极图》《通书》等书。皇帝急忙取来看,高兴地说:“上天降生这个人,来开导朕啊。”想重用他,但不久皇帝驾崩。武宗即位,张元祯提升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进入东阁,专门掌管诰令。张元祯向来有盛誉。居于山林很久,晚年才复出。馆阁诸人都是后辈,见张元祯的言论意态,认为他迂阔,大多嘲笑他。再加上因名位相互倾轧,于是谤议兴起,谏官纷纷上奏弹劾他。张元祯七次上疏请求退休,刘健极力保护支持他。刘健离职,元祯也去世。天启初年,追封谥号文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