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没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B.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 C.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D.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 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D. 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 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 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 张绣死后,深受士民哀怜。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璃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13. 把文中碱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接之。 (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答案】 10. C 11. D 12. C 13. (1)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 (2)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 【解析】 10. 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关键词判断。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万顷”“汜水”“捕者”;谓语动词:“杀”“系”“言”“逃奔”“行”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标点如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故选C。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本题考查了地理、官职、文体等。D项,“多以散文写成”错误,应是多以韵文写成。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C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看,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纠:告发,敕:命令,按:调查。(2)庶:百姓,喧词:纷杂的议论,矜: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