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高中古诗文 >

《清史稿·额亦都传》“额亦都世居长白山。”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1-28 13:48
 额亦都①世居长白山。幼,亲为仇家所杀,匿邻村以免。年十三,手刃其仇。居数岁,太祖②行经嘉木瑚寨,与太祖语,心知非常人,遂请从。其姑止之,额亦都日:  “大丈夫生世间,能以碌碌终乎?此行听所之,誓不贻姑忧。”姑许之,遂从太祖行。太祖为族人所怼,数见侵侮,额亦都护左右,卒弭其难。
    居三年,太祖起兵攻图伦城,先登;攻色克济城,掩敌无备,取之。太祖知其能,日见信任。岁丁亥八月,将兵取巴尔达城。至浑河,秋水方至,不能涉,以绳约军士,鱼贯而渡。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为所败。师还,太祖迎劳如初。界藩有科什者,以勇闻,盗九马以遁,额亦都单骑追斩之,尽返所盗马。贝挥巴颜谋逆,额亦都讨而诛其父子五人以徇。
    岁庚戌,太祖命将兵千,抚渥集部,降十九人。旋乘胜取雅揽路。天命四年,明经略杨镐大举来侵,总兵杜松军自抚顺入。诸贝勒帅师出御,至太兰冈,大贝勒以太祖未至,议驻军以俟。四贝勒日:  “界藩有我筑城夫役,宜急护之!何为次,且示弱?”额亦都大言日:  “四贝勒之言是也!”师遂进。师至界藩,筑城夫役腾跃下山赴战,太祖亦至,指挥夹击,松军遂覆。
    额亦都每克敌受赐,辄散给将士之有功者。太祖厚遇之,始妻以族妹,后以和硕公主降焉。额亦都次子达启,太祖育于宫中,怙宠而骄,遇诸皇子无礼,额亦都患之。一日,集诸子宴别墅,酒行,忽起,命执达启,抽刃而言日:  “天下安有父杀子者?顾此子傲慢,今不治,他日必负国败门户。不从者血此刃!”众惧,缚达启,入室以被覆杀之。额亦都诣太祖谢,太祖惊惋久之。
    卒,年六十,太祖临哭者三。顺治十一年,世祖③命立碑旌功。
(选自《清史稿·额亦都传》,有删略)
【注】①额亦都:全名钮祜禄·额亦都,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开国名将。②太祖:即爱新觉
罗·努尔哈赤。③世祖:即爱新觉罗·福临,清军人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因年号“顺治”
又被称为顺治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B.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C.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D.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世祖都是帝王的庙号之一,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大丈夫原指身高一丈的男子,本文中是作为一种敬语或谦辞使用。
    C.堞是城墙上向外一侧所设的墙垛,战时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从孔隙中则可对敌人射箭发炮。
    D.立碑之风始于汉代,是通过在碑上记载逝者的成就、功绩或历史大事,来颂扬和表彰逝者的功德、业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额亦都见识过人,与太祖交谈后,判断太祖不是等闲之人,即想追随太祖,但遭到他姑姑的反对,额亦都对姑姑讲明理由后,最终如愿以偿。
    B.额亦都带兵攻打巴尔达城,行军时遇到河流涨水,他命令士兵利用绳索渡河,其后,又借助夜色的掩护,率先登城,作战十分勇敢。
    C.明军入侵之时,四贝勒反对部队停下来等候太祖,额亦都支持四贝勒的意见,从而大败明军。额亦都不贪财,每次获得的赏赐,他总是散发给全体将士。
    D.额亦都一生战功卓著,骁勇有谋。他对太祖忠心耿耿,死后,太祖多次到他灵前哭吊,后来,世祖亲自下令立碑表彰他的功绩。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为族人所怼,数见侵侮,额亦都护左右,卒弭其难。(5分)
    (2)诸贝勒帅师出御,至太兰冈,大贝勒以太祖未至,议驻军以俟。(5分)

参考答案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庄宗刘皇后,魏州成安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阅读答案
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耶律安抟,父迭里,幼多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有帮助
(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