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8.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1、翻译文言文划横线的句子。(3分)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分) 夫晋,何厌之有?(1分) 参考答案 7. C (行李:出使的人) 8. B(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 9. B 10、C项中“把城池划过去后”错误,晋惠公并未给秦伯土地。 11.参见译文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其”字用法完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吾其还也 C、君知其难也 D、又欲肆其西封 2、下面加粗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夜缒而出 ②与郑人盟 ③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④使使以闻大王 ⑤刑人如恐不胜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顷之未发,公子迟之 ⑧箕踞以骂 ⑨群臣怪之 A、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B、①②⑧//⑤//③④⑥//⑦⑨ C、①②⑧//⑤//③⑦⑨//④⑥ D、①⑧//②⑤//④⑥//③⑦⑨ 4、下面四个句子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C、以其无礼于晋 D、竖子不足与谋 5、翻译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参考答案 1、B 2、A 3、A 4、B 5、(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2)(晋国)在东边吞并郑国之后,又想扩张西边的疆界,假如不损减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呢? 参考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