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梁书》卷第十九) 【注】①油络:车上悬垂的丝绳。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雅善蔼为政 B.嶷遣觇之 C.欲推主者 D.托欲讨贼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乐蔼行事机敏干练的一组是(3分) A.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蔼幼时就表现出不凡的禀赋。舅舅宗悫为了解外甥和侄子们,让他们挑选器物,复述所读史书和传记内容,乐蔼的表现赢得了他的喜爱。 B.乐蔼很有才能,受到豫章王任用。豫章王曾疑心乐蔼官署门庭若市,不能安心办公,后来得知乐蔼闭门读书,就更加重用他。 C.乐蔼不忘豫章王的知遇之恩。豫章王去世之后,乐蔼辞掉官职前去奔丧,并且带领荆州和湘州的故吏,在豫章王的墓前立碑。 D.乐蔼为官公正。长沙宣武王将要下葬,车上用的丝绳却意外在府库中丢失,乐蔼根据武库曾失火的旧事,帮助主管官员洗脱了罪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父忧去职,吏民诣州请之,葬讫起焉。 (2)顷之咸毕,而役不及民。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参考答案 4.D 托:假托。 5.C ①是说乐蔼小时候就不同寻常;④是说乐蔼请求戍守边境;⑤说当时人们称赞乐蔼的博阅广识、宽宏大度。 6.B “豫章王嶷曾疑心……”不合原文,原文是说州里有人嫉妒乐蔼,造谣说他的官署门前热闹如集市,王嶷派人偷偷观察他。 7.(1)(乐蔼)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到州里去请求让他留任,(乐蔼)安葬好父亲后就被恢复职务。(译出大意给2分;“诣”“讫”“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修缮工程)很快就全部完成了,而且没有让百姓出工役。(译出大意给2分;“顷之”“咸”“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3)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参考译文: 乐蔼,字蔚远,是南阳郡淯阳人。他的舅舅是雍州刺史宗悫,他曾经摆了一些器物,试探他的几个外甥和侄子。乐蔼当时的年纪还小,而他所取的却只有书,宗悫因此认为他不寻常。宗悫又取来史书和传记各一卷交给乐蔼等人,让他们读完后,说说书上的内容。乐蔼大体一读,就能把内容全都说出来,宗悫更加喜爱他。南朝宋建平王景素任荆州刺史,征召乐蔼为主簿。迁任龙阳相。乐蔼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到州里去请求让他留任,安葬好父亲后就被恢复职务。当时齐的豫章王嶷做武陵郡太守,他非常欣赏乐蔼治理政事的能力,等到王嶷任荆州刺史时,让乐蔼做骠骑行参军,参知州事。王嶷曾经向乐蔼询问山川险阻平坦的情况,乐蔼紧接着问话马上回答出来,就像依照图籍表册一样,王嶷更加器重他。州里有人嫉妒乐蔼,造谣说他的官署门前热闹如集市,王嶷派人偷偷观察他,看见乐蔼正闭门读书。王嶷回到京都,就让乐蔼任太尉刑狱参军。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起兵反叛,失败后,就焚烧官府房舍,官署里的文书档案一时间都被烧得干干净净。武帝召见乐蔼,向他询问西部的事情,乐蔼的回答详细而敏捷,皇帝十分高兴。任用他做荆州治中,命令把修复府州官署的事交付给他。乐蔼回到州里,修缮官署数百所,很快就全部完工了,而且没有让百姓出工役。荆州人认为这是自从晋王悦治所迁移到这里以来未曾有过的府舍。九年,豫章王嶷去世,乐蔼辞官来奔丧,他率领荆、湘二州的旧吏官员们,在豫章王嶷的墓前立碑。乐蔼后被任命为步兵校尉,他请求回到西部帮助戍守边境。梁朝建立后,乐蔼被任命为镇军司马、尚书左丞。当时诸如营造器甲,舟舰军粮以及朝廷的礼仪宪法等事情,全都要向乐蔼询问。天监初年,任骁骑将军,兼任少府卿。乐蔼秉性公正刚强,居宪台时非常称职。当时长沙宣武王将要下葬,而车府官却忽然发现库里丢失了车上的丝绳,想追究主管官吏的责任。乐蔼说:“当年晋朝的武器库失火,张华认为存积油料万石必定会导致失火。现在如果发现库里有灰,那么就不是车府官的罪过了。”之后经过检查车府库,果然发现有积灰。当时人们称赞乐蔼的博阅广识、宽宏大度。二年,乐蔼出任广州刺史。前广州刺史徐元瑜罢官回乡,在路途上遇到始兴人士反叛,反叛者驱逐内史崔睦舒,并趁机抢掠了徐元瑜的财产。徐元瑜赶忙逃回广州,向乐蔼借兵,借口要讨伐盗贼,而实际上是想袭击乐蔼。乐蔼觉察到了他的企图,就杀了徐元瑜。不久,乐蔼被封为征虏将军,在官任上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