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4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4-04-12 09:03
答案与解析
1.C    2.B    3.D    4.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其次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5.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错误,原文为“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可见图腾不一定是动物。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说“继承了这个传统”于文无据。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避害说”指装扮得像图腾,提醒祖宗认同,既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
A.是得到祖宗的帮助,不涉及避害。
B.“以五彩丝系臂”没有装扮成图腾,不凭之避害,不属于避害说。
C.是祈福,不属于避害说。
D.装扮得像图腾,是避免被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属于避害说。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相关内容在第三段。
结合“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可知,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
结合“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可知,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
结合“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可知,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禹,虫也”,意味着治水的大禹和虫有很大关系,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结合“禹,虫也”“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可知,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
结合“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可知,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
“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他本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从而得到人们的敬爱,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6.A    7.B    8.①雄伟阔大;
②姿态万千;
③文化底蕴深厚。   9.①谙熟诗书,旁征博引,如引用杨万里的诗,引用《创世纪》;
②沉醉自然,耽于幻想,如想象海上仙山,山神问话;
③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如对徐霞客等人的评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B.“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所以一走进漫天嵯峨的秦岭山地……作者蓦然忆起了这首诗”错,原文是说“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作者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是因为有了过秦岭山地的经验,而不是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经过秦岭山地时才想起这首诗。
C.“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错,根据原文说的“泰山嵩山没到过,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分析,即使作者没到过泰山嵩山,作者也没有遗憾之情。因为作者经过秦岭山地,如坐如立的山全过眼了。
D.“内心之苦得以抚慰”错,从作者对山“生了欢喜心……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以及作者对秦岭姿态各异的山的描写中,看不到作者内心有“苦”,看到的是作者对秦岭群山的欣赏和赞美。以及看见古道瘦马、瓦房黄犬的喜悦。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正如当时的世情险恶”错,第五段运用了“老伴”“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秦岭群山姿态各异,赞美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故选B

10.BDG    11.B    12.B  
  13.(1)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
(2)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  
14.守备不修,缺乏智谋,魏蜀两国强弱悬殊。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
“陛下”作主语,且“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国,不能连用,中间需停顿,B处应断开。
“魏不裂土”“封陛下”是两种行为,之间用“以”连接,前后构成目的关系,语意联系紧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顿,总体表明魏的情况,D处应断开。
“周”指谯周,后面“请身诣京都”是他的行为,“以古义争之”是“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间需停顿,G处应断开。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攻占。/能够。句意: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
B.正确。均是改换的意思。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换谯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换。
C.错误。稳固。/固执。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固执。
D.正确。均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纺织,整治防守作战的器具。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是邓艾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等”,同样;“小”“大”,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再”,两次;“何与”,与……比怎么样。
(2)“盖”,盖过、超过,无人能及;“中夏”,中原地区;“威”,威势;“怀”,感念。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蜀国倾覆”的原因,见于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分析可知有三个共同点:
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调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备”,都是说守备不修;
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胜”,都是说缺乏智谋;
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的“彼强弱不同”,都是说魏蜀两国强弱悬殊。
15.C    16.孙学士为学博采众长,曾巩与他诗书往还,可见“以文会友”。
孙学士风格恬淡,品性坚贞,令人钦佩,可见“以友辅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书里,后世可鉴”错误。由“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可知,表达的意思是作者的心已经向新书开启了,他的学术成就将留给后人。故选C。
17.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微风鼓浪(微波入焉)     其辞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
易错字词:倚、暝、焉、滚、逝、淘。
18.C    19.①公道杯永远倒不满 ②开口一端高一端低 ③杯中诠释公道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语段内容围绕“公道杯”的工作原理展开,八分满是其特点,过满则溢,有度则可品尝美酒。
A.不恰当,曾子求学之态读,讲虚实关系。有学问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
B.不恰当,意思是如果前进太猛,那么后退也会很快。意为欲速而不达。
C.恰当,意思是骄傲自满招致受损,谦虚谨慎会得到益处。
D.不恰当,意思是长和短是互相参照而体现其差异,高和下是相互对比而确定其高低。意为世间万物相互转化的规律。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依据冒号之后的两个并列分句,“如果只有八分满,即可品尝到美酒”“但若酒高过‘公道佬’的胸部,杯中之酒则迅速从杯内泄光”,可知杯中的酒是永远倒不满的,所以此处可填“公道杯永远倒不满”。
②处,依据后文解释的U形管两端的设计,“低的一端是出水口”“高的一端是进水口”,可知U形管的两端一高一低,所以此处可填“开口一端高一端低”。
③处,对应参考后一句“酒里彰显中庸”,该两句相互对称,文段的话题是“公道杯”,故可以填“杯中”,和“酒里”对应,填“诠释公道”和“彰显中庸”对应,所以此处可填“杯中诠释公道”。
20.D    21.示例: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心潮澎湃  罪魁祸首    22.A后一分句改为“眼睛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失明”,或“长时间照射还可能造成失明的后果”。B改为“因此,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受侵害”。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第③句“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是说激光的准直性高,而“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中的“这”指的就是激光的准直性高这一特点,故这句话应放在第④处,正好与后句“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衔接紧密。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粉丝们舍不得离开,或让他们心情非常激动,故填写“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心潮澎湃”。
流连忘返:留恋不止,忘了回去。原本指因迷恋于游乐,而忘了回去。现多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
恋恋不舍: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心潮澎湃: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第二空,语境是说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主要原因,故填写“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指作恶犯罪的头目,也指灾祸的主要原因。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句,后一分句“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造成失明”成分残缺,两种改法:一种改为“眼睛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失明”,另一种改为:“长时间照射还可能造成失明的后果”。
B句,“与此同时,一些场馆为了……”不合逻辑,前句“不少人想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精彩时刻”和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故应把“与此同时”改为“因此,一些场馆……”;“防止版权不受侵害”否定失当,应删除“不”。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用图文的方式介绍了甲骨文中“立”字的构形及其内涵。第一句话说明“立”字的造型,“立”字在甲骨文中呈现的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在地面上的形象,这个形象已经直观地表达了“立”的基本含义,即站立。第二句借“立”字形体结构中下面的一横,说明“立”字原本兼有“位”的意思,凸显出位置之于“立”的重要意义。两句话,借由一个汉字的形体,标示出“立”与“位”两个核心概念,启发考生思考两个概念各自的意义内涵,也提示考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联。
“立”字本义为 “站立”“直立”,可进一步引申出“独立”“成人自立”“立身处世”等意义。“位”字本指人站立的处所位置,“人”下的一横本就是脚下的大地,参考“立”的引申义,由实入虚,可以引申出“根本”“基础”“立场”“原则”“底线”“定位”等意义。
可以看出,本题核心概念中的“立”字意义指向较为明确;而“位”字,由于没有具体情境的提示与限制,所包蕴的内涵则较为丰富,可以指相对具体的岗位角色或职业身份,也可理解为相对抽象的立身之根本、成长之基石、为人之原则、处世之立场、行为之底线、自我之定位等,立意空间更大。对于以上材料,考生可以有以下几个立意角度:
角度一:立与位——人生定位的思考
甲骨文中的“立”字,既表现了人站立的动作,又暗含了人所处的位置。这启示我们思考人生中的“立”与“位”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处于社会、家庭、职业等各种角色之中,需要有明确的定位。立意可以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角度二:立身之本——品德与能力的双重支撑
“立”字象征着人的站立,也代表着人的成长和进步。在成长的过程中,品德和能力是支撑我们“立”于社会的双重基础。品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能力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工具。立意可以讨论如何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不忘修炼品德,做到内外兼修,真正“立”于社会。
角度三:立足之地——传统文化的根基
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观察。从“立”字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人与大地关系的深刻理解。立意可以围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和传承我们的文化根基,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坚实的支撑。
角度四:立言立行——言行一致的品格追求
“立”字既表示站立的动作,也隐含着一种坚定和自信的姿态。这种姿态应该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之中。立意可以讨论如何做到言行一致,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成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做到“立德”“立言”“立行”的统一。
角度五:创新立意——从“立”字看时代变迁与人生选择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立”的理解和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从古代的立足之地到现代的立足之本,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立足方式,这背后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迁。立意可以探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做出合适的人生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甲骨文“立”字的材料提供了丰富的立意角度,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适合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就材料的第一句话,围绕“立”字的形象特征——四肢舒展、身姿挺拔、脚踩大地——来构思立意;也可以就着材料的第二句话,集中讨论“位置”的意义价值;还可以整合材料中的两句话,将“位置”与“立”(自立、独立)相勾连,思考位置之于成人自立、立身处世的意义吗,比如说合适恰当的位置之于人之成立,可奠定基础,可引领方向,可激发动力,可实现价值,可坚定操守,可寄托精神,意义非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基于对“立”与“位”的特征表现意义内涵的认识理解,考生可以取材生活,叙写人生成长关乎自立自强或自我定位的故事;可以结合自身体验,夹叙夹议,抒写人生感怀;更可以发表议论,围绕“何为立”“何以立”“位的意义价值”“位与立的关系”等问题交流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立意:
1.君子以立不易方。
2.立于大地,展示人的位置。
3.立身之地,承载文明。
4.立德立言立行,此之谓不朽。
5.为天地立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