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丕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赛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材料二: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芒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惠王自为A太子B时C尝不快于乐毅D及即位E齐之田单F闻之G乃纵H反间于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C.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 D.安,指使老幼安定,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4分)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4分)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堂成①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得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携全家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得此诗。②桤 (qī):桤树。桤木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叶长椭圆形。③扬雄宅、《解嘲》:扬雄,汉赋四大家之一,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曾闭门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便写《解嘲》剖白心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坐落在高地之上。这折射出了诗人心向郊野的宁静。 B.颔联和颈联以极为幽微的诗笔描写了一幅“竹木之佳,禽鸟之适”的景象,尽显草堂清幽静谧的环境特点。 C.尾联诗人用“错比”一词,意在说明自己的德才无法与扬雄相提并论,并且后半句以“懒惰无心”进行自我嘲讽。 D.这首诗格律严整,对偶精工,但在整饬中又不乏摇曳变化。如颔联将“叶吟风”“梢滴露”倒装,使得句法参差错落。 16.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本诗的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陈述了自己两难的处境,想要接受诏令,然而“ ”;想要“ ”,但是申诉不被允许。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当年的住处环境清幽的两句是“ , ”。 (3)步入高中以来,小刚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上课迟到。在一次谈话中,汪老师用古诗文中的语句鼓励他:“‘ , 。’不用过分在意过去犯的错误,未来及时改正就可以了,期待你的进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如《楚辞》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①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②整个楚文化乃至楚国艺术设计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③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关。④而楚文化无论是在成熟期,并且在鼎盛期、衰退期,⑤它在接受其它文化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文化,⑥这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址中都可以找到印证。⑦在先秦时期,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相互融通的同时, B 。⑧而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这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更于楚国先民奋斗的过程中,⑨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⑩正是由于各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使得中国古文明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两千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大雨点打上芭蕉有铜盘的声音,怪。“红心蕉”,多美的字面,红得浓得好。要红,要热,要烈,就得浓,浓得化不开,树胶似的才有意思,“我的心像芭蕉的心,红……”不成!“紧紧的卷着,我的红浓的芭蕉的心……”更不成。趁早别再诌什么诗了。自然的变化,只要你有眼,随时随地都是绝妙的诗。完全天生的,白做就不成。看这骤雨,这万千雨点奔腾的气势,这迷蒙,这渲染,看这一小方草生受这暴雨的侵凌,鞭打,针刺,脚踹,可怜的小草,无辜的……可是慢着,你说小草要是会说话,它们会嚷痛,会叫冤不?难说他们就爱这门儿-出其不意的,使蛮劲的,太急一些,当然,可这正见情热,谁说这外表的凶狠不是变相的爱。有人就爱这急劲儿! 再说小草儿吃亏了没有,让急雨狼虎似的胡亲了这一阵子?别说了,它们这才真漏着喜色哪,绿得发亮,绿得生油,绿得放光。它们这才乐哪! 20.文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十分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1.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意。(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有“这”字,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作用。(3分) (1)这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 (2)看这骤雨,这万千雨点奔腾的气势,这迷蒙,这渲染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日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