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1.B(A. 原文说的是“2009 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并没有说唐代陆羽的《茶经》是第一部。C.“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并没有说产品包装竞争完全取代了产品核心竞争。D.“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只有“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故选 B。) 2.C(“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不仅限于“中国‘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 3. A(材料一主要介绍茶文化的对外传播。A.《茶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传播传统文化,符合题意。B.讲述宋代茶文化的繁荣。C.是话剧《茶馆》演出受到欢迎。D.讲述茶文化的创新产品。) 4. ①载体更加多元,从相对单一的茶学典籍外译等发展为包括纪录片宣传、特色学院创办等多方位的传播。②功能更加丰富,从单一传播茶文化发展为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4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①经营理念方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经营理念。②品牌形象方面:追求新潮,创新茶品。③营销手段方面:线上线下二元销售。(4 分。每点 2 分,答对两点即可) 6. B(“祁老人和常二爷并不害怕”错误,根据文本一中的“祁老人与常二爷都是饱经患难的人,只知道谨慎,而不知道害怕。可是听到李四爷的喊声,他们脸上的肌肉都缩紧了一些,胡子微微地立起来。”可分析出“可是”的转折表示此时两位老人应是害怕的。) 7.A(“祁天佑惭愧不是因为没有买到东西”错误,根据文本一的内容,可知祁天佑惭愧既是因为自己没能买到东西为父亲祝寿,也是因为自己空手面归传递的“不太平”的信号增加了父亲的忧虑。) 8. (1)宏大主题:小说将战争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着力营造其带来的沉闷氛围,从而凸显反战这一宏大主题。(2)微观化处理:①小环境:小说选择用祁家这个小环境,通过祁老人过生日这样一件小事,展现战争对普通市民生活的破坏和对人的影响。②小人物的命运:文章通过展现战争背景下以祁天佑、常二爷为代表的小人物的生活与生存状态来表现主题。③生活细节描写:文章通过祁老人与常二爷坐着发愣、祁天佑没能买到东西为父亲祝寿的复杂心理等细节展现战争阴云笼罩带来的沉闷、压抑等氛围。(每点 2分,任意答对 3 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 历史:小说描写的是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沦陷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真实的历史性。审美:①平民文学样本:小说塑造了常二爷、祁老人以及祁天佑等生活在战争中的普通小人物形象,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与心理变化等角度引起读者对战争主题的深入思考;2语言:小说语言质朴简练,且有符合普通市民身份的口语穿插其中,独具审美特色。(审美:平民文学样本,民俗色彩,在语言、道德观、价值观、美学风格等方面的体现;历史: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文章主题的深化思考。从以上角度分析均可酌情给分,每点 2分) 10.DJN(“踔厉风发”,“名声大振”中间不能断开) 11.B(B 项,隋唐时,州一级也设“司马”,协助刺史管理州事。《琵琶行(并序)》中“江州司马青衫湿”和本文中的“司马”都指州刺史的副职,并非指兵部尚书。) 12. B(B 项,“那些接受过柳宗元指点讲解的人,都认为柳宗元的文章有章法,值得欣赏”说法错误。文中“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说的是受过柳宗元指点讲解的人写出的文章有章法,而不是他们认为柳宗元的文章有章法。) 13.(1)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将近千人。(“下”,下达、颁布;“比”,及,到;“且”,将近;句意。各1分。) (2)(柳宗元)被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省略的主语“柳宗元”或“他”;退,(被)贬退,贬谪;推挽,引荐,荐举;句意。各 1 分) 14.①柳宗元前后境遇对比,显出官场人情淡薄,世态炎凉;②将“平居里巷”之人和“子厚之风”对比,赞颂柳宗元方正为人、笃于友情的美德;③将生前富贵死后湮没和生前困顿死后留名做假设性对比,阐述了“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规律。 解析:关于文中的对比,第一段中“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与第五段“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形成了对比,通过柳宗元前后境遇的对比,显出官场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第四段将柳宗元“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的行为与平居里巷者的“一旦临小利害……反挤之又下石焉”的行为相比较,赞颂柳宗元方正为人、笃于友情的美德。第五段“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为将相于一时”中,将柳宗元生前富贵死后湮没和生前困顿死后留名做假设性对比,阐述了“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规律。 【参考译文】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在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自立成才,能够考中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任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廉洁强悍,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意气风发,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他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出京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让他们都能把子女赎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将近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有章法,值得欣赏。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的困窘处境,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决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也死而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唉!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操守和道义。现今人们平时相处时互相爱慕敬悦,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强作笑脸来迎合别人,握手做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仿佛从不认识一样;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只是以为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结果反受牵连而遭贬黜。被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中央机构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像后来做司马、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大力推举他,他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于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优秀,以至于像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有能辨别它的人。 15. C(“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写出了诗人登高观雨的喜悦之情,“人间应失匕箸”是通过写人间的惊慌来突出雨势之猛,并不是想象百姓受灾,心情也并未“转喜为忧”。) 16.《念奴娇·过洞庭》:①所借之景:“玉鉴琼田”写湖水一碧万顷,清澈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写月光皎洁,秋水长天一色,湖面上下都清澈透明。(1分)②所抒之怀:展现了诗人“肝肺皆冰雪”的光明磊落、高洁坦荡的胸怀。(2分) 《水调歌头·隐净山中大雨》:①所借之景:“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写大雨洗尽尘世污垢、滋润枯萎草木,生长万物而不言功。(1分)2所抒之怀:展现了诗人荡涤污秽、惠施天下、不居功自傲的情怀。(2分) 17, (1)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绛皓驳色 (3) 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8. ①泰然处之;②油然而生;③不言自明/可见一斑。(3 分) 19.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B 项是杜甫诗句,CD 两项与上下文衔接不紧密。) 20,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使人们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改对一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 21.①原句用“血海”代替了“汪洋”,不仅表明了红高粱地的广阔,而且强化了以高粱地作为战斗背景的血腥。②原句连用三个以“高粱”为开头的主谓句,句式整齐,形成排比,突出强调红高粱的精神气质,并使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更炽烈勃发,酣畅淋漓。(每点2分,共4分) 22.①拟人手法,用“活泼多变”写浓雾,表现出父亲对雾中行军的新奇之感。②外貌描写,脸上的“水珠”和“头发”表现出父亲紧张不安的心情。③对比,“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和“新奇的、黄红相间的紧张气息”相对比,表现出父亲对战火的新奇感。④通感,“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嗅觉与味觉互通,表现出父亲对战火的陌生感。(每点 2 分,任意答对 3 点即可。) 23. 审题指导: 超越:词义为超过、胜过,可理解为进步、突破,体现的是一种奋发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莫不是在不断更新迭代和创新突破中一步步变迁与超越的。唯有不断超越,人类的文明才会不断蜕变、进化,向更加高级的文明迈步。 回归:词义为回到原来地方,辨析概念要注意,此处的回归并非全然倒退,可以是暂时的休憩、短暂的停留、放缓节奏等,回归的不一定是物质层面,更多是精神文明、生命本真、淳朴初心等,唯有此解方能与超越构建逻辑关联,审题时候需要注意紧扣二者概念阐述。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 本题属于二元对立作文,同学们写作时候注意不要抛弃其一,仅谈一个;也不要割裂概念,各自论述;应当构建逻辑关联,思辨分析。比如:要取得超越之成就必须回归匠人之初心,回归真我才能实现人格之超越等。回归与超越皆可从精神、气质、品格等精神层面论述。 示例: 作文标题:镜生两面,共拓新局 中心论点:超越与回归是一个镜子共生的两面,是无法剥离的双方,共同辅正一个生命向前奔跑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