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A生B粟C之D国E亡F粟G生H而I死J者K霸L栗M生N而O不P死Q者R王S粟T也U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 D.“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就导致农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 B.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时间晚,四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 C.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农民就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 D.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人民愿意跟随他是因为他能为百姓除害兴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14.文章是如何论证“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的?请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洛阳长句二首(其一)① 杜牧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②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③,苍翠空高万岁山③。 [注]①大和九年,杜牧愤于朝臣专权,移疾至洛阳任闲散的监察御史分司,随后朝廷发生甘露之变,宦官权势日盛。此诗作于次年。②芝盖,此处指帝王之车。唐玄宗以前,皇帝常驾临洛阳,安史之乱后不再有帝王幸东都之事。③泥金事,指帝王封禅之事。④万岁山,嵩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登嵩山,随从官员听到山中有三次呼喊万岁之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桥横夕阳,高树掩千门,三、四句是在一、二句闲淡心境下对洛阳景观的观照。 B.五、六句在三、四句写景的基础上转而抒写了心中的愁情,针线细密,思路清晰。 C.帝王幸都,武帝作古,嵩山依旧,诗歌后四句用典,意在表达对古代贤君的赞叹。 D.诗歌开篇写自己心境,再以洛阳的景物人事来渲染、烘托,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16.请结合全诗,简要谈谈你对“是非名利有无间”一句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国君对祖国的疆土毫不爱惜,像扔草一样送给别人。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问道于行人,埋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3)杜甫很擅长在诗歌中运用时空对举的方法,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村庄坐落于黔中,万叠苍莽的青山和千顷蓊郁的竹海孕育了一涧清冽的溪流。从我记事时起,这涧清流就滋养着村子里的①每一户人家。人畜饮水、洗菜涮锅、浆洗衣物、灌溉良田,都离不开这眼泉水。 早晨,太阳升起,阳光照在溪面,两岸有杨柳和抽了穗的芦苇,溪水中有菖蒲和开黄花的“水指甲”。三三两两的俊俏村姑相约着来到溪边,洗衣说笑,任由那此起彼伏的声声棒槌敲打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清溪冬暖夏凉,即便山洪暴发,流淌的水仍能够②像往常一样地清澈透亮。溪里有细鳞鱼、石蚌、白虾等水生动物。一有闲暇,村里的小伙伴们就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捞鱼捕虾、捉蚌摸蟹。在岁月的浸蚀和溪水的濯洗下,使得那美好的记忆反而更愈发清晰起来。 这涧清溪水质独特,用它推磨的豆腐细嫩雪白,用它泡的茶久放不会变味。方圆数十里的人家都到清溪来取水。经过溪边的人,总要掬一捧喝下,就图个神清气爽,烦忧全无。 山因水而多情,水因山而妩媚。之所以家乡的山水令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此魂牵梦萦,正是因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始终默默地沉淀着时光、哺育着生命。 18.请将文中三处加点部分改为意思贴近的成语。 19.请用生动的语言改写画波浪线部分,以增强其画面感。要求展开想象,合理补充,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袁中郎评其弟小修诗的话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话不但说出了袁中郎的文学主张,(①)。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来及时补救,人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②),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文人,对于人生问题做过无穷的探讨,研究过各种复杂的理论,在兜了偌大圈子以后,往往回到一些十分平易质朴的道理上。对于这些道理,许多文化不高的村民野夫早已了然于胸。罗近溪说:“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倘若(③),顺乎天性之自然,我们也就算得上是圣人了。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官做大了还想更大 ②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兴趣也没有了 ③在这终身的驰逐中 ④钱赚多了还想更多 ⑤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⑥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⑦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A.③①④②⑥⑤⑦ B.⑥①④③⑦②⑤ C.③⑦⑤⑥①④② D.⑥⑦②③①④⑤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述漫画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启示与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