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3届新高考考前冲刺训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4-22 11:2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轘辕、缑氏②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郡名,因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轘辕、缑氏:均为山名,上有险关。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B.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C.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D.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周,战国时,周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东周都于巩,西周都于河南洛邑。
B.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国家政权。
C.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 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 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逼近二周近郊,声讨周君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C. 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是戎狄的首领,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及火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 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14. 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
【答案】
10. C 11. D 12. D
13. (1)我们占有了九鼎,考察(或: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是帝王之业。
(2)得到它的土地能够使秦国的疆域扩大,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武备伤亡不了多少人,它就已经归服了。
14. ①从争利方面,伐蜀有扩地、富民、博德的好处;②从争名方面,伐韩、胁迫周天子会背负不义的名声;③从军事方面,周、韩一旦联合其他国家就会危及秦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
“不然”是“曰”的内容,“曰”“不然”后分别断句,排除AB;
“欲富国者”对应“欲强兵者”“欲王者”,“务广其地”对应“务富其民”“务博其德”,其后均需断句,排除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意义不同”错误,意义相同,均为“丢失、失去”的意思。句意:韩国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况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错误,二人的观点不同,角度不同,但“主观唯心的空想”言过其实。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据”,占有;“按”,考察(或:掌握);“此王业也”,判断句。
(2)“广”,使动用法,使……扩大;“富”,使动用法,使……富足;“缮兵”,整治武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况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可概括为:从争利方面,伐蜀有扩地、富民、博德的好处;
依据“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可概括为:从争名方面,伐韩、胁迫周天子会背负不义的名声;
依据“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可概括为:从军事方面,周、韩一旦联合其他国家就会危及秦国。
参考译文:
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们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跟楚、魏两国结盟,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出口山的关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让魏国断绝(韩国出兵)南阳的交通,让楚军逼近(韩国的都城)南郑,秦兵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的城外,惩罚二周国君的罪过,(进而)入侵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今天的蜀国,是西方边远之国,是野蛮人的领袖,(我们)使士兵疲敝百姓辛劳(前往攻打),也不足凭借此举建立称王称霸的名声,得到它的国土也不能够用它来获得利益。臣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去朝廷,争利的人要去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想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蜀国是西方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乱政。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比派豺狼去驱逐羊群。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用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武备伤亡不了多少人,它就已经归服了。所以秦灭亡了蜀国,天下的人不会认为秦暴虐;抢完蜀国的财宝,诸侯也不会认为秦贪婪。这样我就可以名利双收,还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今天(我们)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不一定能获得利益,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攻打天下人不愿(攻打的国家),危险啊!请让我禀告这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齐国是与韩国和周国亲近的国家。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那么两国必然协同力量合作谋划,来依靠齐、赵,去解楚、魏之困。(周、韩)会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大王不能够制止(这些)。这是臣所说的“危险”,(攻打周、韩国是失策)比不上伐蜀之策周全。”
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您的。”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它,控制了蜀国的局势。蜀国君主更改名号为候,并且(秦王)派秦臣陈庄去做蜀侯的国相。蜀地既已归属秦国(或:划归秦国版图),秦国越发强盛富足国力雄厚,轻视天下诸侯。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和王潜斋韵①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B. “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慨。
C. “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16. 请分析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15. A
16. 同:本词与《扬州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异:本词还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误国、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东山再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期盼。《扬州慢》则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类似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__________”,这岂不是咄咄怪事。《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
(3)梦境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 作《师说》以贻之 ⑤. 夜深忽梦少年事 ⑥. 梦啼妆泪红阑干(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萧,滚,贻,啼,阑,尊,酹,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