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传统文学研究者不认同”说法错误,从“传统文学研究者不太容易认同这样的作者。‘新文科’培养的跨学科人才却可以就其存在的合理性展开探究”这句话看,传统文学研究者是“不大容易认同”“新文科”研究者“可以就其存在的合理性展开探究”,而不是认同。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分论点”说法错误,文中三个分论点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 C.“论证了数字时代文学必须包容智能创作者的观点”说法错误,应为使研究者“勇于回应数字时代文学新命题的挑战,甚至重新激活相关经典论题的探讨”。 D.“又讲究如‘全新命题’等的生动性”说法错误,“全新命题”不具有生动性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彻底颠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法错误。根据“跨学科给文学研究带来的不只是方法论的襄助”可知,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并没有被彻底否定。 C.“在本世纪初文学研究者的认知领域和研究领域仍是一片空白”说法错误。从“如果说本世纪初研究者对上述问题仍不乏犹疑甚至拒斥的话”可知,本世纪初研究者对“教字人文方法能否有效应对文学研究的新任务”等命题只是犹疑和拒斥,在认知领域和研究领域并不是一片空白。 D.“人类文学创作者的合法性也会因此受到挑战”说法错误,从人工智能文学创作者的“合法性一旦确立”推不出这个结论。 4.A5.D 6.①实用性: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可以界定空间。②艺术性:垂花门设计华美,有意境;门楣是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形似妇女发簪,很有艺术感。③伦理性: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此图中门上有非常大的屋顶,而根据材料二“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的描述,可判断该项正确。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D.“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三“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中的“不同等级”指的是“门”本身大小的等级,不是指封建等级地位。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可归纳出:实用性: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可以界定空间。 根据材料二原文“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和材料三原文“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上方之间……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可归纳出:艺术性:垂花门设计华美,有意境;门楣是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形似妇女发簪,很有艺术感。 根据材料四原文“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外、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空间的端口”可归纳出:伦理性: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 7.B 8.①充实文章内容。借“捻蚕丝”的情节,为整个故事设置了家庭背景、时代背景,便于读者深人理解文章。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塑造了生动传神的大奶奶形象,同时,那些孩子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③使主题更丰富。写大奶奶“捻蚕丝”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劳动美、人情美、风俗美。 ④把笔墨宕开,舒缓了叙述节奏,更易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9.①小说洋溢着浓郁的诗情,语言含蓄隽永,流畅自然。譬如文中描写大奶奶种花的情景,优美诗意。 ②朴实自然,口语化表达。如“哐里哐当”“贴皮贴肉”等。 ③引用或化用俗语,如“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充满哲理意味,富有情趣。 ④用词生动(妙用叠词)。如说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叠音词的使用,传神的文字渲染出美好的氛围。 ⑤句式灵活,小说多用短句或结构相近的句子,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也长短句相间,语言灵活有变化。 【解析】 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是想试试孙女们是否关心她”错,文中是老人想看一看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从情节安排方面分析 结合“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等她把丝线捻得够长了,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分析,小说借“捻蚕丝”的情节,为整个故事设置了家庭背景、时代背景,使文章内容充实,便于读者深入理解文章。 (2)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分析 结合“奶奶说,等她把丝线捻得够长了,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夏天穿上捻绸布衫子,那可真叫凉快哩”“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分析,捻蚕丝织绸布给儿子做衣服,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大奶奶勤劳、慈爱的形象;同时,那些孩子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所以,插入“捻蚕丝”的情节,人物形象丰满。 (3)从主题设置的角度分析 结合“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在说话的时候,手上并没有停止捻蚕丝,仍把捻锤儿捻得滴溜溜转”“奶奶说,等她把丝线捻得够长了,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分析,写大奶奶“捻蚕丝”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劳动美、人情美、风俗美,使小说的主题丰富。 (4)从叙事节奏和渡河的角度分析 这篇小说是围绕凤仙花,主要叙述写大奶奶种指甲草给孙女们染指甲的事,但中间插入“捻蚕丝”的情节,这宕开一笔,在叙述节奏起到了舒缓的作用,更易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1)结合“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今天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分析,文中描写大奶奶种花的情景,语言含蓄隽永,流畅自然,洋溢着浓郁的诗情。 (2)结合“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如话家常,本色质朴,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文中多处使用方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中的“哐里哐当”“贴皮贴肉”等口语化表达,亲切自然。 (3)结合“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分析,小说引用或化用俗语,充满哲理意味,富有情趣。 (4)结合“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分析,小说用词生动,叠音词的使用,传神的文字渲染出美好的氛围。 (5)结合“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分析,小说语言句式灵活,小说多用短句或结构相近的句子,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中,短句相间,语言灵活有变化。 10.B11.C 12.A 13.(1)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李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这样之后填塞上自己收的礼物,来避免漏水(自己的物品)潮湿。 (2)刘廷式曾因过错当小有贬谪,监司本来打算罢他的官,因赞赏他的美德,于是因此宽免了他。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王荆公(安石)患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当时薛师政从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 “王荆公”作主语,“病喘”作谓语,意思是患了哮喘病,故“病喘”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C。 “赠”作谓语,“公”作宾语,“数两”作“赠公”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两句中的“币”都是“礼物、礼品”的意思。“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句意: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持千金之资币物”,句意: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B.正确。两句中的“委”字含义不同。第一个“委”是托付的意思。“一切委于副使”,句意:(李士衡)一切都让副使去管。第二个“委”是卸落的意思。“如土委地”,句意:像泥土一样堆积在地面上。 C.错误。两句中的“齿”含义相同,都是“并列”的意思。“诸子安可与工徒齿”,句意:您的儿子们怎能与工匠们比邻相坐?“君子不齿”,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并列。 D.正确。第一个“固”是当然的意思。句意:(这些人)本来就应该坐在造宅人的下首位置。第二个“固”是坚固的意思。句意: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A.“副使不得已将自己的东西全扔到海中”错,原文是“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副使苍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可见,副使事先将李士衡的物品垫在船底,将自己的物品放在上面,海上刮起大风,船夫让扔掉东西,副使仓皇之中来不及选择就往海里扔,由于他的物品在上面,所以扔掉的都是他自己的东西,约扔掉一半,风停了,并未说明全扔到了海中。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藉”,垫;“实”,充满、填塞;“以”,表示目的,来、以便。 (2)“坐”,因为;“嘉”,赞美、嘉奖、赞赏;“阔略”,宽免。 参考译文: 李士衡任馆职时,出使高丽,一名武人任副使。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李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李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这样之后填塞上自己收的礼物,来避免漏水(自己的物品)潮湿。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非常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一定难免沉船。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就取船中的物品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随即清点检查投到海中的东西,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李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王荆公(安石)患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当时薛师政从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您的病,不是这药就不能治好。病是值得忧虑的,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荆公说:“平生没有(用过)紫团参,也活到今天。”最终没有接受。荆公脸面有些黑黄,门人忧虑,去问医生。医生说:“这是污垢,,不是疾病。”门生送澡豆叫荆公洗脸,荆公说:“老天让我这么黑,澡豆能把我怎么样呢?” 郭进有才能谋略,屡立战功,曾任邢州刺史。现在的邢州城就是郭进建造的,城墙厚六丈,至今坚固完好。郭进在城北建造宅第,施工结束后,聚集族人和宾客举行落成之礼,下至土工、木工都参加。就在东厢设席招待工匠,在西厢设席让他的儿子们落座。有人问:“您的儿子们怎能与工匠们比邻相坐?”郭进指着工匠说:“这些人是建宅人。”又指他自己的儿子们说:“这些人是卖宅人,本来就应该坐在造宅人的下首位置。” 刘廷式本出身农家,邻居老翁家里很穷,有一个女儿,和刘廷式订了婚约。后来两家分别好几年,刘廷式读书考中了进士,回到乡里,寻访邻居老翁,而老翁已经去世,他的女儿因为得病双眼失明,家境及其困顿。刘廷式让人前去说明从前的关系,而女方家里借有病推辞,答应可以做刘廷式的佃户,不敢和官员结亲。刘廷式坚持认为那样不可以,说:“我与老翁有约定,怎么能因为他死了女儿残疾了而背弃婚约呢?”最终和老翁的女儿成了婚。结婚后两人非常和睦,他的妻子要人搀扶才能走动。刘廷式曾因为小过失,监察部门打算罢免他,鉴于他的行为品德很好,就原谅了他。后来刘廷式担任江州太平宫的地方官,他的妻子去世了,他哭得非常哀痛。苏轼钦佩他的义举,写文章来赞颂他。 14.D 15.(1)手法:①借景抒情。这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田家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②用典。“虞讼”“凿井汉机”表现了民俗淳朴,风情美,“高卧偃羲皇”借陶渊明之事表明对高洁志趣的向往。 (2)不同:①《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②《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所没有的。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朴素无华的语言”“活泼灵动的意境”错误。诗歌用典“虞讼”“凿井汉机”,语言含蓄蕴藉,“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写“径草”稀疏、“岩枝”凋落、“南涧泉”清冽、“东篱菊”盛开,意境安适恬静、清新素雅。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1)手法:①借景抒情。“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写秋日小路上草已稀疏、树叶飘落;“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写戎葵清晨寒露,齐枣夜晚经霜;“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南涧泉水开始变得清冽,东篱下秋菊正吐露芬芳。据此分析出,这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田家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 ②“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安乐平和的农耕生活中没有世俗的纷争,无机巧之心的质朴劳作方式体现出民风的淳朴。据此分析出,用典“虞讼”“凿井汉机”表现了民俗淳朴,风情美,“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用陶渊明的典故,写想北窗下面躺卧,凉风阵阵吹过,便自认为像伏羲氏以前的古人那样悠然自适,心境闲逸,据此分析出,借陶渊明之事表达对高洁志趣的向往。 (2)不同: ①《归园田居(其一)》写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以“误落尘网”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②《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写农耕生活平和安乐,没有世俗纷争,人们安居乐业无机巧之心,可看出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所没有的。 16.(1)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3)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砺”“拨”“画”“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7.①卷帙浩繁 ②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浮光掠影 ③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18.应放在“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源”之后。“它们”代指上文“昭示……优秀思想”,“艺术瑰宝”指的是下文的“诗画艺术”,本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形容绘画作品,结合“精选出近60幅名作”可知,形容绘画作品多,可填“卷帙浩繁”。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②根据“表层”“而是穿透式的”可知,可填“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比喻只轻微地触及事物的表面,形容做事肤浅不深入。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又指博而不精。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 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 ③形容传统精神与时代气质互相配合,可填“遥相呼应/相得益彰”。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首先应明确本句中“它们”指代什么,据此来决定这句话所处位置。 “蕴藏于体现伟大创造的艺术瑰宝中”的主语应该是指抽象的思想或精神,根据“诸如昭示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理念、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的诚信仁爱、天人合一等优秀思想”可知,“它们”指代“昭示……优秀思想”;“诗画艺术是……”之后的语句都是说诗画艺术,据此可知“艺术瑰宝”指的就是“诗画艺术”。本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应放在“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源”之后。 19.①即使无法入睡 ②在白天过度补觉 ③对自身情绪的控制 20.网络用语“小心脏”的使用使表达更为诙谐、轻松,更富有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生理学用语“心脏”的使用使表达更为严肃、稳妥,更富有学术性和专业性。 21.看球时避免久坐,建议每半小时就要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伸伸懒腰。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可以在熬夜前睡1~2小时”可知,应填写睡觉的相关内容,又根据后文“闭目养神也能起到休息的作用”可知,此处可填“即使无法入睡”。 第二空,由后文“‘熬夜两小时,白天午睡半小时’的比例进行补觉”可知,这一空填写白天补觉的相关内容,又根据“反而会打破睡眠规律,久而久之对身体无益”可知,此处可填“在白天过度补觉”。 第三空,根据后文“夜里,血管较为脆弱,切勿大喜大悲,过于激动”可知,应填写和控制情绪相关的内容,此处可填“对自身情绪的控制”。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不同语体色彩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小心脏”是网络用语。网络用语很适合适用于青年人身上,网络用语“小心脏”的使用使表达更为诙谐、轻松,更富有口语色彩,更能体现出青春活力的生活气息,给人以亲切感,在心理上缩短距离感;生理学用语“心脏”的使用使表达更为严肃、稳妥,在语言表达上显得更加周密严谨,更富有学术性和专业性。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避免不要”不合逻辑,可删去“不要”; 二是“建议……十分必要”句式杂糅,可删去“十分必要”。 故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为:看球时避免久坐,建议每半小时就要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伸伸懒腰。 22.例文: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孔子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刘向在《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由此可见,自古至今,学习是人生立足的不二法门。 “终身学习,日新又新”,社会在发展创新中进步,知识时刻处于更新换代的状态,必须终身学习,才能提升自我。 人类几千年的知识文明,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还是有限的。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据统计,当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否则就会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能量。同时现代知识的寿命大为缩短,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过去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快就会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从而被淘汰。 学习力就是竞争力,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逐渐从知识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 杰克·韦尔奇说:“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世界竞争激烈,竞争力源于创造力,创造力源于学习力。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便意味着后退,而现代竞争拼的就是学习力,学得快才能干得好。 人们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终身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需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惟有把学校教育延长为终身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终身与书为伴,“活到老,学到老”是其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读书治学,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勤奋刻苦,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 如何去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呢?除了惜时与勤奋,还要培养开阔的胸襟,包容不同的见解,接纳新兴事物的挑战,以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 不仅学习科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要向他人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总之,只有不断学习,社会才会向前发展,身为当代青年,我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应保持认真学习、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跟上时代发展,用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谱写新时代之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意思是学习是一件永无休止的事情,一直要到盖棺的时候为止。这说明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存在。材料二则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重大战略任务,说明了终身学习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材料三则举了清华“学霸奶奶”李路的具体事例,既展现了她不惧年龄,积极学习新技术的终身学习精神,也借其83虽高龄仍被阿里巴巴高薪聘为资深体验师的结果说明终身学习也能给人带来丰厚的回报。 由此看来,材料意在引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启发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终身学习向未来”的写作主题,则从时代角度再次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只有努力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提出要终身学习的论点后,第一强调社会上倡导“终身学习”的宗旨是立足于时代与面向未来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一个人都要时时进步,不断学习,才能保证不被时代大潮淘汰;第二,要培养开阔的胸襟,包容不同的见解,接纳新兴事物的挑战,以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第三,体认“终身学习,日新又新”的道理,社会在发展创新中进步,知识时刻处于更新换代的状态,必须终身学习,才能提升自我,才能助力于社会发展。论证过程中重点可用引证法,如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又如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 立意: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3.终身学习,为成功的人生奠基。 4.终身学习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