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C (曲解文意。“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错误,材料二原文是“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可见原文的意思是“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2.D (“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出发点而不是结果。“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 3.C (A “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就会……”错误,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未必就会误解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D “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 4.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述思路的能力。根据第一段开头“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第三段“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具体列举有代表性的史书,阐述如何“史论结合”。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是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 5.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可概括第一点答案: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据此可概括第二点答案。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第三点答案。依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为第四点答案。 6. D(“也毫不在乎会损失多少钱”错误,根据前文对奥列维发家过程的表述,偷偷看钻石时的情节,以及在签支票时的犹豫,都可以看出来,奥列维并非毫不在乎,只是权衡得失而已。) 7. B(“表现了他对伯爵夫人的厌烦”错,曲解文意。根据“她得等他赏脸,她得等待到他乐意接见她”可知,奥列维从一个偷狗的猥琐人物摇身一变成了富人们仰慕的人物,但是并没有挤进当时的上流社会,强调“十分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非厌烦。) 8. ①表现了奥列维的懊恼与悔恨:他受骗后只能落寞地向母亲的相片做个交待,祈求母亲原谅。②表现了奥列维的矛盾与妥协:他一方面清楚地知道自己被骗,蒙受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公爵夫人的“交易”,因他也有私心,也只能无奈妥协。③表现了奥列维对有可能通过与狄安娜的交往进入到上流社会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之心理描写的能力。画线句子是在奥列维用2万买了伯爵夫人的假珍珠之后的心理描写。①根据“对着光在放大镜下……这个,就是他从地里拱出来的松露!烂透心了——烂到核了!”可知,奥列维明知有假,但仍然选择被骗,之后又向母亲的相片做个交待。表现了奥列维的懊恼与悔恨。②根据“公爵的腰带——她不是早已卖掉了吗?”以及奥列维签支票的过程中“他写下了一个字就停笔不前”“你和狄安娜两个人到树林子里去度一个长长的周末,行吗?没有别人打搅?以后伯爵府的舞会……”“‘万。’他写下了,并且签上了姓名”可知,奥列维清楚地知道自己被骗,但又被伯爵夫人开出的条件所诱惑,不得不接受公爵夫人的“交易”,这表现了奥列维的矛盾与妥协。③根据“他常常透过衣衫,看到他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又变成那条阴暗小胡同里的一个小男孩了”“他还没有得到满足”可知,奥列维从偷狗的猥琐“小人物”上升到大家仰慕的“大人物”,但是并没有进入上流社会的圈层,他自己也并不满足目前的处境,所以他有可能通过与狄安娜的交往进入到上流社会的心理。 9. ①“松露”象征着奥列维日夜向往的财富和上层贵族社会的地位。②用大猪拱松露象征奥列维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贪婪追求。③烂透心,烂到核的松露象征了上流社会的腐化堕落和虚假丑恶。④用“土里的松露”象征名存实亡的贵族阶级,培根苦心追求的贵族身份地位决非“真正的“美味佳肴”,真正的高贵。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象征意义的能力。本文通过奥列维和伯爵夫人关于珍珠的买卖,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阶层现状的鞭挞与批判。“松露”是一种被人们视为美味的食品,在这里象征了一切美好的诱惑。对奥列维来说,就是更多的财富和上流社会的身份地位;“猪”的形象一般是贪婪的象征,用大猪拱松露则说明了奥列维对财富和地位丧心病狂的贪婪与追求;文中说“这就是他从地里拱出来的松露!烂透心了——烂到核了!”用松露象征财富和地位,那么烂透了心也就象征着这种地位和财富的虚伪、腐化、堕落;“松露”本身是生长在泥土下面的,是覆盖于地下的。这也说明了这种所谓的财富和地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和地位。 10.A(原句意思是: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圣王之治天下也",谓宾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C项;“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依据句式判断,排除D项。) 11.C(文中的“弟”,同“悌”,尊敬兄长,二者含义不同。) 12.C(“不能实现”错误,由原文“则难以速得志矣”可知,不是不能实现,而是难以很快实现。) 13.(1)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也”,判断句;“若”意思是“如果”;“其……乎”,表推测语气,译为“大概……”。三个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此士三万”定语后置,译为“三万名这样的兵士”;“诛”,诛杀,讨伐:“莫之能御”,宾语前置。三处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立足实际,让士、农、工、商各居其所,各就其业;②整修法令,然后让百姓繁衍生息,救济贫困,尊重百姓,使国家安定;③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每点1分,共3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桓公派人到鲁国请管仲,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政。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 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 “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恪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让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让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来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表、耜、糖、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到晚在田里劳作。” 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好的依次采用;然后繁衍人口,救济贫困,尊重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您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您若想快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好。” 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率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部教令告成,军令就不得再变。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酒肉,死丧时大家同样受到抚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交游。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拼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 15.C(情感分析有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 16.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每点2分,共6分,能结合两首词答出景、情、手法即可酌情给分) 17.(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2)舶鲈千里 旌旗蔽空 (3)示例: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B 解析: (1)“不翼而飞”,意思是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不胫而走”,形容没有腿却能跑,多指消息无声地散播。语境中指消息应该用“不胫而走”。 (2)“持续”,延续不断;“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语境中指考古工作应该用“陆续”。 (3)“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停止”,不再进行。语境中指因为种种原因阻碍,而“停滞”。 (4)“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九牛一毛”,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语境中强调“目前发掘面积也只有总面积的千分之二,不过是庞大三星堆遗址”的一小部分,应该用“冰山一角”。 19.C(“清理了成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上万件标本”“种种发现一时轰动考古界”中三句话涉及的动作行为有先后相承关系,先“清理”然后“出土”进而“轰动”。) 20.【示例】据权威专家所述,遗址已出土的重要文物逾500件,给人以极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解析: 划线句子“据权威专家所述证实,遗址已出土的重要文物逾500件之多,给人以极高的视觉冲击力”语病有:(1)“据权威专家所述证实”,句式杂糅;(2)“逾500件之多”,不合逻辑;(3)“极高的视觉冲击力”搭配不当。 改为:(1)据权威专家所述,遗址已出土的重要文物逾500件,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2)权威专家所述证实,遗址已出土的重要文物有500件之多,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21.①离不开长期的技法练习;像镜子一样;却越写越不如原来了。 解析: 第①空,由上文“字要写得好”,可知,此处填写的内容应是写好字的条件,可以结合下文“书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一天就讲完了,但练起来却是一辈子的事情”分析可知,技法练习对于写字来说很重要,且需要长期坚持,故可填写“离不开长期的技法练习”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上文“书法是一个时代的折射”以及下文“能够照出这个时代是否了不起”可知,此处是以镜子喻书法,故可填写“像镜子一样”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此处说的是把一个人年轻和年老时写字的情况做对比,说明文化对书法家的重要性。根据后文“但等到年龄大了,朝气没有了,如果没有学问,写的字反而没有以前好了”可知,年老时的字因为没有学问的原因,写的反而比不上年轻时,故可填写“却越写越不如原来了”之类的句子。 22.①书法需要技法练习;②书法需要博大的胸怀;③书法需要文化的涵养。 【解析】 第一段,结合关键句“字要写得好,离不开长期的技法练习”可知,主要内容是:书法需要技法练习; 第二段,结合关键句“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没有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可知,主要内容是:书法需要博大的胸怀; 第三段,结合关键句“书法家应该是有文化的人”可知,主要内容是:书法需要文化的涵养。 23. 解析: 立意: (1)滤掉繁冗,专心做事。 (2)过滤杂质,纯净生活。 (3)滤掉多余无用的,保留合适有益的。 (4)全盘考虑,灵活变通,方可有效过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