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2-17 19:08
参考答案
1.D2.B 3.C
4.①搞清楚基础性的学理脉线。②弄清楚自己的主权诉求。③构建自己的主体性(答“创造中国电影理论”也可以)。④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5.①中国电影的发生就具有中国性的基因。②中国电影的生成从“自己短故事片的摄制”到形成“自己的长篇范式”,都具有“自己的”特点。③中国电影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比较稳定的、长故事片的影片形态”。④把中国电影的影片形态学命名为文艺片,清晰地区别于欧美影片形态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D.“抓住影片形态学这个脉线就能解决中国电影从哪里来的问题”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脉线”指的是历史发生、生成与影片形态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础性的学理脉线。原文“我们沿着这个脉线才能真正的解决中国电影从哪里来的问题”中的“这个脉线”不仅仅指影片形态学,而且选项中“”就能。说得太绝对。
2.本题考学生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意识形态的危机也阻碍了中国电影学的发展”错误。材料二说“意识形态促成了中国电影学者从西方主流电影研究族群、理论框架、话语体系中走向分离和独立”,由此可见,意识形态的危机促进了中国电影学的发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点、论据的能力。
A.说的是中国电影学派与电影艺术流派的区别。
B.说的是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不能画地为牢。
C.说的是中国电影学派构建的民族性,可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说的是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的概念。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电影研究基础学理脉线的起点首先是历史发生学,接下来是历史生成学,然后才是影片形态学。我们对中国电影进行研究,不论是从学派的建构还是从知识体系的梳理入手,都要遵照这一基本的研究学理”可知:搞清楚基础性的学理脉线。
根据材料二的第三段首句“政治属性首先表现在中国电影学派带有明确的主权诉求”可知:弄清楚自己的主权诉求。
根据材料二的第四段首句“主权诉求的第二个方面是构建自己的主体性。”可知:构建自己的主体性,或创造中国电影理论。
根据材料二的第五段“我们不可能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谈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惯例和技术如何转化为电影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电影得以运作;我们应该如何定位才能获得重要的历史突破,走向真正的独立和自主”可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提供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 “中国电影的历史发生,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电影历史基因的生成”“”概括:中国电影的发生就具有中国性的基因。
根据 “中国电影最终完成了它的生成,而这个生成主要集中在上海,在1913—1923年的十年间,中国电影完成了自己短故事片的摄制,并且积累了制片经验,1923年12月18日完成了《孤儿救祖记》的拍摄,而《孤儿救祖记》成为中国电影的范式文本。由此,中国电影有了自己的长篇范式”概括:中国电影的生成从“自己短故事片的摄制”到形成“自己的长篇范式”,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根据“最后是完成论。中国电影自己的影片形态是比较稳定的、长故事片的影片形态。”概括:中国电影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比较稳定的、长故事片的影片形态”。
根据“欧洲电影的影片形态学是艺术电影,美国电影的影片形态学是商业类型的电影,中国电影的影片形态学就是我们所命名的文艺片”概括:把中国电影的影片形态学命名为文艺片,清晰地区别于欧美影片形态学。
6.B7.C
8.①线索明晰,形散神聚。文章以“古柏”为线索,贯穿全篇,依次叙写了古柏的“新”、古柏的“苦难”,古柏迎来了繁华世界等多方面内容。借古柏来透视社会生活,展现人民同大自然的斗争进程,展现人民积极创造、奋发向上的精神。②立象达意,托物抒情。古柏是山区今昔巨变的见证人,是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的奋斗精神(或革命信念)的化身,作者借古柏讴歌劳动人民创造繁华世界的革命精神。
9.①力求在散文中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这一散文创作宗旨体现了作家创作高度的社会和时代的责任感,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的爱国热忱,激发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②《古柏》一文描绘临江古柏的傲然风姿与丰富阅历,描绘大坝建设工地紧张繁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叙写建设者的蓬勃活力,展现山区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这些都凝聚着作家讴歌希望和光明的自觉追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具体内容的能力。
A.“起到挈领全文、设置悬念的作用”这一理解不正确。根据文本一语境,开头第①段交代古柏生长的地理位置与生命阅历,突出其“古”,但下文并未围绕这个内容写,而且此段内容没有引起悬念的地方。因此既未挈领下文,也未设置悬念。
C.“意在揭示山民往昔的苦难”这一理解不正确。根据文本一语境,第①段中这些词语刻画了古柏的外观,强调其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由此而联想到生存、生活在古柏所在的这片山区里的人民。其目的不在于揭示山民往昔的苦难,而在于强调古柏与人的亲密联系。
D.“只要拥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就能创作出佳作”这一理解不正确。文本二第①段以形象的排除生动形象的解说“散文是生活长期积累的结晶”这一文学创作原理,而第②段则是强调除了拥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之外,还得敏锐捕捉灵感,引爆生活积累的矿藏,如此才能写出好的散文作品。
7.本题考查鉴学生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手法、语言、结构等的能力。
C.“先抑后扬”这一赏析不正确,结合文本语境,末句表达美好祝愿,起到收缩篇章、烘托主旨的作用,并无先抑后扬。通观全文,作者写古柏,写山区水利建设者,写山区形貌,其实就是讴歌一个改天换地、蒸蒸日上的新时代。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题干设问关联两个文本,以文本二中作者创作心得为设问点,以文本一为典型个案,要求考生解析该文的构思艺术,即分析作者“细致的构思”。解答此题,可以从线索设置、形神关系、抒情方式等角度阐述分析。
线索明晰,形散神聚。结合“这棵古柏映照过江流无数次的涨落,印证过山区人民的重重灾难,经历过千百年时世的变迁”“这棵已经干枝秃梢的古柏,春来忽然暴发新枝,变得茂盛苍翠”“从它遍体鳞伤的铁黑的树干上,可以看出它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受过数不尽的摧残和折磨”“江面上出现了钻探船,沿岸出现了水文站,山上出现了测量队……”可知,文章以“古柏”为线索,贯穿全篇,依次叙写了古柏的“古”、古柏的“新”、古柏的“苦难”,古柏迎来了繁华世界等多方面内容。借古柏来透视社会生活,展现人民同大自然的斗争进程,展现人民积极创造、奋发向上的精神。
立象达意,托物抒情。结合“只有古柏知道这昔日的野岭荒山、恶水险川,是怎样变成了今天的繁华世界”“这个春天,古柏枝叶忽然变得茂盛起来。愿这棵临江古柏千秋繁茂,万古长青”可知,古柏是山区今昔巨变的见证人,是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的奋斗精神(或革命信念)的化身,作者借古柏讴歌劳动人民创造繁华世界的革命精神。
9.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题干设问关联两个文本,以文本二中作者的创作心得为设问点,以文本一为典型个案,要求考生解析该文的思想内涵与作家的散文创作主张。解答此题,须结合文本二第③段的内容,先简释“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文本一解析其创作宗旨的具体体现。
“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它的主要任务是讴歌希望和光明”体现出作家的散文创作宗旨。力求在散文中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体现了作家创作高度的社会和时代的责任感,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的爱国热忱,激发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
“在江边的山头上,突立着一棵古柏。这棵古柏映照过江流无数次的涨落,印证过山区人民的重重灾难,经历过千百年时世的变迁”“它饱经风霜”“从每一条崎岖的山径上,从每一条平坦的大路上,背锅、挑担、推车的一支支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这古柏照影的江边来了”“每当入夜,灯山光海的圆辉,凝成群山中巨大的夜明珠,江流像条闪光的银带,机械修配厂的熔炉化铁的红光像烧山的野火,电焊的蓝弧光像远天闪耀的星星”,《古柏》一文描绘临江古柏的傲然风姿与丰富阅历,描绘大坝建设工地紧张繁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叙写建设者的蓬勃活力,展现山区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这些都凝聚着作家讴歌希望和光明的自觉追求。
10.C11.D 12.B
13.(1)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
(2)之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者写文章要向古文靠拢。
14.难得能写古文的人才,同时,这样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兴盛时期。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些文章,好比金玉,即使被抛弃埋没于粪土之间,也不能使它们销蚀。固然被遗弃于一时,但后世必然会有人将其收集起来当成宝物。虽然这些文章还被埋没而未能出现,但其精神灵气和奇光异彩已经常常自己显现出来,别的东西也无法掩盖住它们。
“弃掷埋没粪土”是省略句,应为“弃掷埋没(于)粪土”,“粪土”补充说明“弃掷埋没”的地点,不可断开,故应在“粪土”后断开,排除AD;
“发”“见”都有“显现”的意思,“发见”是同义连用,共同做“其精气光怪”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在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四年以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B.两个“恨”,都是“遗憾”的意思。句意:杜公可不必感到遗憾。/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C.说法正确。
D.“两句中的‘务’字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致力”的意思。句意:看见当时学者专门考究语言的声律对偶,将古人的文章摘录得支离破碎。/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的”错误。由原文“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可知,世上的人之常情,总是轻近贵远,子美不得志于当世,他的文章尚能得到如此的待遇。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轻近贵远,而不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挤”,排挤;“少”,稍微;“毁”,诋毁。
(2)“患”,担忧;“弊”,弊端;“讽勉”,劝勉;“近”,靠拢;“古”,古文。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作者在原文第三段提出“何其难之若是欤?”这一问题(即题干所说的古文之兴盛如此之难的问题)。此后,作者在后文以一系列反问句加以回答“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由此可知,是因为难得能写古文的人才,同时,这样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兴盛时期。
参考译文:
在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四年以后,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家里得到他生平所写的文章遗稿,并把它们集中抄录下来,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于是我将他的文集编好后归还给社公,并告诉社公说:“这些文章,好比金玉,即使被抛弃埋没于粪土之间,也不能使它们销蚀。固然被遗弃于一时,但后世必然会有人将其收集起来当成宝物。虽然这些文章还被埋没而未能出现,但其精神灵气和奇光异彩已经常常自己显现出来,别的东西也无法掩盖住它们。所以当子美遭到打击、排挤、受到挫折、颠沛流离、处于困境之时,他的文章已经不胫而走,流行于天下,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世上的人之常情,总是轻近贵远,子美不得志于当世,他的文章尚能得到如此的待遇。到了后世他的文章该得到人们怎样的重视啊!杜公可不必感到遗憾。”
我曾经考察过前代文章与政治之间兴盛、衰落的关系,感到奇怪的是唐太宗治理国家已经接近于古代三王那样的盛世,可是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所留下的浮靡风气。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那班人出现以后,元和年间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落,兵荒马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建立,天下统一,太平无事。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兴盛于当今。自古以来,天下安定之时少,动乱之时多,幸而天下太平了,文章或者不能臻于精粹完美,或者久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文章之兴盛为何如此之难呢?难道不是因为写文章的人才难得吗?假如一旦有了这样的人才,又有幸出于太平盛世,世人岂会不把他看得很贵重而加以爱惜吗?可叹啊,我的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竟至于被罢职为平民流落而死,这是可以令人叹息流泪,并替那些处于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贤才的职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惋惜的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但我学作古文在他的后面。天圣年间,我在礼部主考官手下考进士的时候,看见当时学者专门考究语言的声律对偶,将古人的文章摘录得支离破碎,这样写出的文章号称“时文”,并彼此以之来夸耀推崇。然而子美却单单与其兄苏才翁和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各类古文,当时人都非议嘲笑他们,但子美不顾这些。之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者写文章要向古文靠拢,从此,崇尚时文的风气渐渐平息,而学者们作文渐渐趋向于古文。只有子美在全社会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能够始终坚持,不因世俗的取舍而取舍,可称为独立俗的人。
15.B
16.①《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将自身及第与友人落榜对照着来写,一方面写自己乍登青云的惊喜,另一方面抒发对友人落第归乡的嗟叹。同时,也传达了以己之科考成功勉励友人发奋攻读以登龙门的意绪。②《末秋到家》全诗采用对比手法,通过亲人无情无义而黄犬却有情有义的对比描写,辛辣嘲讽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贪慕荣利的恶俗风气。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典故、意象、表现手法与情感内涵等的能力。
B.“都指‘隐居’”理解不正确。结合题目“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及“青云乍喜逢知己”可知此句的“青云”指状元及第,后者指隐居。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一诗的对比,可着重从颔联和尾联的对比切入。颔联“青云乍喜逢知己,白社犹悲送故人”,结合题目“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可知,“青云乍喜”是说自己及第的惊喜,“白社犹悲”是指有人落第的悲伤,将自身及第与友人落榜对照着来写,一方面写自己乍登青云的惊喜,另一方面抒发对友人落第归乡的嗟叹。颈联“君归为说龙门事,雷雨初生电绕身”,“龙门事”“鱼跃龙门”的典故,“说龙门事”是诗人以自己科考成功勉励友人发奋攻读以登龙门,“雷雨初生电绕身”表达了对友人将来一举中第的期许。
分析《末秋到家》一诗的对比,可从归乡后“骨肉不喜”与“黄犬有情”的对比切入。诗人落第归来,对于家人来说没有什么“利”可图,因而“骨肉亦不喜”,连家人都不高兴;但是“黄犬却有情,当门卧摇尾”,家里的黄狗却有情有义,对诗人的归来十分高兴,摇着尾巴欢迎诗人回家。通过亲人无情无义而黄犬却有情有义的对比描写,辛辣嘲讽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贪慕荣利的恶俗风气。
17. 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示例二: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示例三: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譬、篑、荧荧、妆、鹂。
18.①举世震惊②集思广益③只字不提(置之度外)
19.在“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办所方针的指引下,地球物理研究所学科领域迅速扩展,学术水平快速提高,成为新中国大气科学的摇篮。
20.①运用比喻,把赵九章的一生比作乐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赵九章一生曲折的经历与不同的精神状态,赞颂他的爱国精神。
②运用排比,概括出了赵九章一生的不平凡经历,节奏整齐,增强了表达的气势,突出了赵九章的贡献。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令世人瞩目震惊的大事,此处可以填“举世震惊”。举世震惊:使全世界的人震惊,谁都知道。
第②处,据前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会召开”和后文“会议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的雏形”,此处可以填“集思广益”。集思广益:集中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
第③处,据前文“赵九章饱受冲击,内心的孤独与苦楚”和后文“心里想的只有人造卫星”,此处可以填“只字不提”或“置之度外”。只字不提: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多用来形容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在‘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办所方针的指引下,使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分残缺,由于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以删去“使”字;
二是“学科领域”与“快速提高”搭配不当。把“学科领域”改为“学科领域迅速扩展”。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是比喻,本体为“赵九章曲折的一生”,喻体为“乐曲”,以乐曲回环往复及拥有不同声调的特点,凸显赵九章一生曲折的经历与不同的精神状态非常形象;从后文“这首歌,叫作中国科学家的赤子之歌”可知,运用比喻赞颂赵九章的爱国精神。
二是排比,用四个结构一致的语句“在……中”写赵九章的一生经历,形成排比,句式整齐,以强烈的语气突出赵九章的贡献。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连“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摇曳多姿”“荡气回肠”等词语,概括出了赵九章一生的不平凡经历,突出了赵九章的贡献。
21.D
22.①跟年轻一代似乎有着很深的隔膜 ②要抓住年轻观众 ③就该得到激励与犒赏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B.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折;
C.破折号表示插入语;
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2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①处,从后文“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戏曲的‘传统’底色意味着内容陈旧、形式古板”可以推知,戏曲不被很多年轻人理解和接受,两者之间存在代沟、隔膜。可填的内容为“跟年轻一代似乎有着很深的隔膜”。
②处,从前文“戏曲抓不住年轻人,就没有长久生命力”和后文“还得将戏曲艺术活化呈现”可以推知,后文阐述的是戏曲抓住年轻人的方法,此空应填内容为“要抓住年轻观众”。
③处,从后文“而直播打赏不啻为互联网时代的‘新戏票’,相当于知识付费”可以推知,品质化的戏曲演绎应该得到肯定和奖励,此空应填内容为“就该得到激励与犒赏”。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人才培养”的三种标准,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也是任何机构、公司、团体、组织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相马”即选拔人才,通过对人的素质考察,来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如果人才没有选好,在后面的使用、考核、激励、培养方面就会遇到一系的问题,不仅会使工作变得更加吃力,增加培训的负担,分散工作的精力,也会导致较高的人才流失率。“赛马观”强调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质,让人才在工作岗位上竞争,使压力与动力并存,以此选拔出优秀人才。“养马观”强调进行人力资本的培训、培养,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如果说“相马”关注的是人才的过去,“赛马”关注的是人才的现状,那么“养马”关注的是人才的未来。因此,材料中所说的三种人才观,在现实中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是兼容的。相马、赛马、养马相辅相成,在人才的选拔中缺一不可,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三种方法才能起到选拔、激励、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才能涌现更多的“千里马”,呈现“万马奔腾”的局面。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谈,也可以综合考虑,选择其中的两个或三个综合立意。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才选拔需要“相马”、“养马”、“赛马”兼顾。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人才选拔德才兼重,要“相好马”。选拔一个人才的标准不仅在于学历、学校、能力这个“帽子”,更在于德行、品质、人格这个“里子”。二、加大人才投资,“养好马”。要提供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为人才的发展进阶提供支持。三、动态评价打破“永久牌”,要“赛好马”。引入动态评价标准,打破“永久牌”,坚持“严上真下”,以实干论实绩、从实绩看德才,让想干事、能干事者有机会,让“不干事者出局”,做好“赛马”工作。
立意:
1.不拘一格得人才,英雄何须问出处。
2.用人不疑,相中则用。
3.在实际工作中让人才脱颖而出。
4.自己培养出人才,才有源头活水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