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A2.D 3.C 4.(1)保甲制度是政府行为,保长、甲长具有行政权力;保聚制度是民间自发行为,甲长、保长只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没有行政权力。(2)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担任;保聚制度中甲长、保长则多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3)保甲制度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把基层社会逼入政治死角;保聚制度能聚合人心,化民成俗,能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生活,使社会和谐稳定。5.(1)首先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2)其次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3)再次要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里有声望者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自下而上的轨道。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地方……”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可见是“很多地方”,不是所有地方。 故选A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 最佳选择”说法不对,原文“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可见原文并未和其他方法比较,谈不到“最佳选择”。 故选D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符合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观点。 B. 符合张履祥“‘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的观点。 C. 这是自上而下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治。与张履祥的观点不一致。 D. 符合张履祥“‘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的观点。 故选C 。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可见保甲制度是政府行为;“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可见保长、甲长具有行政权力。材料二“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可见保聚制度是民间自发行为,甲长、保长只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没有行政权力。 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可见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担任。材料二“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可见保聚制度中甲长、保长则多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 材料一“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可见保甲制度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把基层社会逼入政治死角。材料二““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可见保聚制度能聚合人心,化民成俗,能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生活,使社会和谐稳定。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题干“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可知,首先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结合材料二“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可知,其次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 结合材料一保甲制度的弊端“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及材料二保聚制度的优点“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可知,再次要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里有声望者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自下而上的轨道。 6 .C7.D 8.第一处:专制(独裁)主义者。第二处:信陵君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自成势力;决不能假以兵权任其处理国事。9.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以古喻今(讽喻现实),弘扬正气;小说借信陵君抗秦救赵讴歌公平正义,表现同情弱小、反对侵略的主题;小说以信陵君和魏王的十年嫌隙隐喻国共两党的纷争,表达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理想。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 与其多疑的性格相辉映”错误,这里反映了十年后魏王相貌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魏王对国家形势的极度担忧。 故选C 。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 信陵君断然不会回国”错,过于武断。原文信陵君说“我觉得我还是不回去好”,体现他对回国有顾虑,态度不够坚决。 故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是对魏王的评价,“固执与褊狭”说明他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思想狭隘,再结合下文“他是一个专制主义者”和魏王的身份,可填“专制(独裁)主义者”; 第二处:语境是魏王分析削弱信陵君的原因,结合前文“信陵君却同情弱小,反对侵略。信陵君的主张,得到多数国人的拥护;而他的门下,经常聚着数千个信仰他的食客与平民”概括出“信陵君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自成势力”;结合“印绶”“更触犯了魏王的大忌”概括出“决不能假以兵权任其处理国事”。 9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小说秉承“以文见史”传统,借信陵君的遭遇影射现实,渗透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及个人命运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及个人心灵密码。小说采用故事的套式结构,穿插十年前的窃符救赵行动,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一个急人之难、报效国家的信陵君形象呼之欲出,以古喻今(讽喻现实),弘扬正气。 结合“为了抗秦救赵,他和魏王发生冲突,魏王主张对秦国采取绥靖政策,坐观秦赵相争,而信陵君却同情弱小,反对侵略”可知,小说借信陵君抗秦救赵讴歌公平正义,表现同情弱小、反对侵略的主题。 结合“信陵君回国了!一别十年,魏王——虽然和信陵君生了十年的嫌隙,现在看见异母同父的兄弟赴难而来,也不禁欢喜”“是因您是魏国的公子,有魏国在,看重魏国的所以也看重公子。现在魏国遭逢急难,而公子坐视不救,一旦秦兵灭亡魏国,夷先王的宗庙为平地,不但公子再无面目立于天下,天下恐怕再也不会看重公子了”“魏王握住信陵君的手,露出稀有的笑容,彼此都感觉一种愧悔”可知,信陵君因窃兵符救赵而与魏王产生仇恨,十年间留在赵国,毛公薛公“家国一体”的论断促使信陵君回国救魏,与魏王尽释前嫌。小说以信陵君和魏王的十年嫌隙隐喻国共两党的纷争,表达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理想。 10 .A11.D 12.B 13.①张禹凭借精通经术成为成帝的老师,位居汉朝丞相,特别受到成帝的尊重信任。他承担着主管群臣的重任,达到了一个儒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 ②原先西汉时假如能抑制王氏的势力,以君主为尊,以臣子为卑,那么也许就不会出现哀帝、平帝时的破败局面。14.①以“罕言命、不语怪”为托词迷惑君心,致使王氏势力日渐壮大; ②当汉成帝没有考虑到王氏专权时,张禹没有坦白无私,直言谏诤; ③张禹一心只为家中之事考虑,只求自身安乐,不忧虑国家灾祸。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议论朝政的人都讥刺指责王氏家族,认为是他们的专权所造成的。当时,成帝也害怕天象的变异,有引咎自责之心,一时拿不定主意。他乘着车来到张禹的府第,屏退左右,向张禹请教。他需要得到张禹的高论,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言事者皆讥切王氏专政”,“王氏专政”是“讥切”的内容,作其宾语,其后断开,且“专政”是“王氏”的谓语,属于主谓短语作宾语,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D; “天变”是“悔惧”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 夸张具体”错误,应为“简洁凝练”。 故选D 。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 虽然肯定‘天命非人谋能抗’之说”错误,由文中“或以国之兴亡,皆有阴骘之数,非人谋能抗,则但取瞽矇者而相之,立土木偶而尊之,被以章组,列於廊庙,斯可矣。何尧、舜之或咨或吁,殷周之或梦或卜,忧勤日昃之若是,然后为理耶?”可知,作者对“天命非人谋能抗”之说是持否定态度的。 故选B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以……为”,凭……成为;“特见尊信”,被动句;“当”,掌管、主持,引申为承担;“重”、“贵”,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解释为“重任”“最高地位”。 ②“向”,先前;“尊”“卑”,意动用法;“庶”,也许;“坏”,形容词作名词,破败局面。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以‘罕言命、不语怪’为词,致成帝不疑之心,授王氏寖盛之势”可知,以“罕言命、不语怪”为托词迷惑君心,致使王氏势力日渐壮大; 由“倘帝虑不至是,犹当开陈切劘,面折廷辩”可知,当汉成帝没有考虑到王氏专权时,张禹没有坦白无私,直言谏诤; 由“矧当就第燕闲之际,虚怀访决之时,禹方且视小男于床下,官子婿于近郡,款款然用家人匹夫为心,以身图安,不恤国患”可知,张禹一心只为家中之事考虑,只求自身安乐,不忧虑国家灾祸。 参考译文: 说到两汉覆亡的原因,都说是亡在王莽、董卓手里。我认为王莽、董卓篡位叛逆,玷污国家,扰乱天下,自取灭亡,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平静下来探求它的最初起因,则使西汉灭亡的是张禹,使东汉灭亡的是胡广。他们都是假借儒术来满足其邪恶之心,求取一时显赫的名声,达到三公辅佐的高位。他们的言论,关系到国家的利害,但他们却百般阿谀奉承,以保持自己的官位。张禹坑害当时的君主而滋生祸患,胡广依附凶戾之人而种下祸胎。他们的危害,难道仅仅是王莽、董卓所可相比的吗? 张禹以精通经术为成帝的老师,作汉朝的丞相,特别受到成帝的尊重信任。身居宰相重位,作为儒者已尊贵到极点。永始、元延之间,自然界的灾异现象屡次出现。议论朝政的人都批评指责是王氏专政所致。当时成帝也对自然界的灾变引咎自责和表示畏惧,然而犹豫不决,没有明见。于是他到张禹家中,屏退旁人而询问张禹对此事的意见,就等张禹一句话,以便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作为张禹来说,应该陈述《大易》有关防微杜渐的坚冰之诫,述说《小雅·十月》借日月之蚀以批评国家用人不当的事,趁着成帝主动征求意见时,彻底地说一些朝政的失误之处。但他却以圣人很少谈到天命、不讲怪神为托词,以致使成帝不再疑惑,逐渐授予王氏更大的权势。上下坦然,很快亡国。即使成帝没有考虑到王氏专政这件事,也应当坦白无私、直言谏诤,在朝廷之上当面与君主争辩并使之折服,何况在居家闲处之际,成帝虚心去征求意见以决定大事之时,张禹却多次看着床边自己的小儿子(暗示成帝封他为官),要求成帝把自己女婿调到京城附近为太守;一心一意为家里之事考虑,以求自身安乐,不忧虑国家灾祸。致使王氏兄弟专政,轮流执掌大权;灾祸酝酿成熟,毒害流布全国,直到新都侯王莽篡汉自立,不可阻止,真是可恨! 噫嘻!趋利避害,以官运亨通为荣耀,以处境困窘为羞耻,大体上是人之常情。到了掌握政权,身负国家存亡之责时,则从头便要谨慎,开始便要决断,以引导好的风气,遏止祸乱的根源。先前假使西汉抑制、贬损王氏,尊君主卑臣下,则可能没有哀帝、平帝时的衰败;东汉如立清河王为帝,君主圣明臣下尽忠,则可能没有灵帝、献帝时的国乱。大汉国统的长短。还很难说呢。有人会说国家的兴亡都有天定之数,不是人的智谋所能抗拒的。那么只要找来瞎子辅助他,树立土木偶而尊奉它,给他们披上官服,佩上官印,排列于廊庙之上,就可以了。为何尧、舜有时疑怪,有时感叹,殷、周或者以梦,或者以卜,求访贤才,整日忧劳勤奋,废寝忘食如此,然后才天下大治呀?我因研习古代历史,并且特别喜欢《春秋》褒正贬恶之学,内心有所愤激不平,所以分辨其为什么如此。 15 .D16.含意:休说有权势的亲戚可以倚靠,最终还得要自己去追求前程; 启示: ①青年学子成长成才过程,应伴随着正确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并为之矢志不渝; ②应该更注重主观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去拼搏,用自信、自强去争取美好前程。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 既有世上一心谋求名利的庸碌之辈和自己的对比”说法有误。根据诗歌首联的意思“休说你有权贵亲戚可以依靠,最终还得有自己的事业前程”和杜荀鹤的人生经历——经过多次失败,直到昭宗大顺二年(891)终于考中进士。所以诗歌表达的是对名利的追求。 故选D 。 16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诗句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针对第一问,解释时需注意句中“强”的意思是有权有势。 针对第二问,杜荀鹤在庐山隐居十载习业以求干禄仕进,即使下第也并不气馁,其追逐功名情结之浓厚、心态之急迫致使时人笑其“马蹄终日急于名”。他在诗文中也屡屡抒发这样的心迹,“驱驰歧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就是鲜明体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其诗中奋进于名场仕途逐名求利,希企谋身荣家的渴望仕宦之情。从中我们虽能体会到诗歌奋进的精神,却也应该注意到,仕宦荣利并非唯一的人生追求,也并非高尚的人生追求。对我们的成长成才而言,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引领,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高级审美、高尚情操的人。 但我们也应从诗歌最后一句中看到诗人追求自主自立的可取之处。唯有靠内在奋斗、自身力量去拼搏而来的成果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靠攀附他人或巧取豪夺而来的收获,终会应他人的倒台和法律的制裁而化为一场空。 17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杨柳岸,晓风残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晓”“鹃”“淫”“诽”“茅”“渡”“幕”。 18 .①巧夺天工 ②自力更生 ③一往无前19.最尖端技术、最复杂的系统;独立自主完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从而把发展的主动权。20.示例: ①排头兵:比喻带头的人或最优秀者(楷模); ②马后炮: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但已无济于事; ③过河卒:比喻不怕牺牲和挫折,勇于拼搏,决不后退的人。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说的是中国空间站的设计令人惊艳,彰显中国创造的独特匠心,可选“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形容人的精巧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 第①空,根据语境“中国空间站一步步建造的过程是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诠释。当年,国际空间站将中国拒之门外,倒逼中国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可知,航天事业必须依靠自己,可选“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指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第①空,根据语境“中国都将不惧任何困难挑战,勇攀高峰”可知,无论是探索太空还是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中国都会勇猛无畏地前进,可选“一往无前”。“一往无前”,是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最尖端的系统、最复杂的技术”改为“最尖端技术、最复杂的系统”。 二是中途易辙。“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完成的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主语应是“中国航天人”,把“的”改为“了”。 三是成分残缺。“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改为“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四是不合逻辑。“因而”,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进一步的行动,故把“因而”改为“从而”。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棋盘游戏术语,并理解其含义。 如“排头兵”,是指动作要领最规范的战士,可以做为其他人的示范,通常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喻指带头的人或最优秀者。排头兵就是指在队伍前面冲锋陷阵,打开局面,扫清障碍,率先提供前进路标的“先行者”。 “马后炮”,马后炮指先用马把对方的将(帅)控制住,然后再用炮在后面照将,以杀死对方的杀势叫“马后炮”。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但已无济于事。 “过河卒”,中国象棋用语,过了河的卒可以向前、向左、向右移动,但是单单不能后退的,所以被广泛用来形容“没有退路”,比喻不怕牺牲和挫折,勇于拼搏,决不后退的人。 21 .D22.①如果人体摄入盐分过多;②打破传统的减盐方式;③会逐渐适应低盐食物。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幻觉”是特殊含义。 A.“ 送来”是表强调。 B.“ 伟绩”“武功”是反语, C.“ 芦柴棒”是特定称谓。 D.“ 说话”是特殊含义。 故选D 。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前文“一般情况下,人体一天摄入6克左右的食用盐可以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和后文“可能会出现皮肤老化、局部水肿、血压升高、损伤胃黏膜等情况”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假设人体摄入盐分过量而带来的危害,故此处应填“如果人体摄入盐分过多”。 第②处,结合本段下文内容主要讲述“电子减盐餐具”与传统的减盐方式不同,是自动减少盐分的摄入量,故此处应填“打破传统的减盐方式”。 第③处,结合前文“智能电子减盐勺可以提升1.5倍的咸味感知效果,长期用的话”可知,此处强调的是长期用智能电子减盐勺的话对身体的影响;再结合后文“以此来减少食用盐的食用量”可知,此处应填“会逐渐适应低盐食物”。 23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需要理解“窄门和宽路”的寓意以及二者关系, 在情境材料中,用影视化的典籍串起“大道”,这是情境材料的关键句,用影视化的典籍——对应着,推开最窄的门;串起“大道”——对应着,走向最宽的路。由此看出,用影视化的典籍,是一种方式,其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串起“大道”。 串起“大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为文化类节目拓展价值维度,打造原创,挖掘本土资源提供思考和借鉴意义”;二是“感受其蕴涵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注意其中的“价值”“意义”“智慧”“精神”,这些词汇都是上升到“道”的层面来讲的,就照应了“大道”二字。 辩证思考分析,“推开最窄的门”,隐喻着创作方式;“走向最宽的路”,隐喻着内涵(意义、智慧、精神、价值)及其指向、目的、或追求。两者是密切关联的,把(用影视化的典籍)“推开最窄的门”看做“形式”,把(串起“大道”)“走向最宽的路”看做“内容”,二者之间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可联系现实如何用新形式来解决文化、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题思考立意。 行文思路上,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引出用最适合的形式来展现传承传统文化的论点。可用并列结构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如从文化内容的角度,浩瀚丰富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去发现探寻其中的底蕴,而从学习形式方面,又需要我们找到最佳的新形式新利器,去解读,去传播,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大家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到位地去传承发展,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可运用典型例证和引证法丰富内容,增强说服力。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朗读者栏目、诗词大会等。 立意: 1. 在创新中传承发展。 2. 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效果。 3. 新形式以载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