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B2.D 3.C 4.①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②当时处境不同,费孝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③研究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5.①选取岭南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②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 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错,材料一“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选B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 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错,材料二主要是写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在最后一段指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及主张,并未“系统阐述”。 故选D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是费孝通针对埃德蒙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回答,探讨“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 A. 材料一“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可知此项表述能够印证作者的观点; B. 材料一“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可知此项表述能够印证作者的观点; C.“ 中西方对比”“跨文化视域的优势”不是材料一的内容,不能印证作者的观点; D. 材料一“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可知此项表述能够印证作者的观点。 故选C 。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可概括出: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由“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可概括出:当时处境不同,费孝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 由“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可概括出:研究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费孝通选取了“江村”作为一个典型代表来研究,因为他认为江村是一个“类型”“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由此可知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在制定方案之后应当“选取岭南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 材料一中费孝通认为“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可见应当“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6 .C7.A 8.①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②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③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9.①情节结构上,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人物形象上,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教导青年音乐家,强化师旷以乐育人、寄望后辈的形象;③思想主题上,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④艺术效果上,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奋发,引发读者共鸣。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错。原文提到“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据此看出晋平公是让卫灵公来欣赏师旷的演奏的动人音乐,并未讽刺卫国的音乐。卫灵公让师涓演奏是为宴会助兴,并非心里不服气。因此两位国君的谈话也未暗藏机锋。 故选C 。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错。原文中师旷的话“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表明歌词内容是男女相悦的靡靡之乐,而非描述“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 C.“ 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错。原文写到“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表明“手指抖颤”是因为听到歌曲被陶醉被感动,并非暗示其为靡靡之音。 D.“ 对比强烈”错。原文“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写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都是因为被歌声深深地感染,陶醉其中,并未用对比手法。 故选A 。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第一,原文写濮水边的自然之音“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然后写师涓听到“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 据此可分析出,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 第二,原文写师旷在濮水边听到了歌声“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接着写卫灵公赞叹“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师涓感叹“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 据此可分析出,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 第三,文中结尾部分描写师旷,“‘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然后写师涓被感动,“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 据此可分析出,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其作用有: 第一,文章结尾“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联系上文师旷的话“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以及师涓被感动后的话“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表明听众们听到这些慷慨话语后,又听到激烈的鼓声,更加振奋不已,情感表达到了顶峰。 据此可概括出,情节结构上,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联系结尾部分师旷慷慨激昂地说,“华夏的音乐……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以及说到激动之时擂动战鼓激励青年,可看出,师旷作为老一辈音乐家向往光明正义的音乐,并寄予后辈青年发扬智慧,撷取宇宙真实之音。 据此可概括出,人物形象上,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教导青年音乐家,强化师旷以乐育人、寄望后辈的形象; 第三,前文写师涓听到师旷慷慨激昂的话语“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受到感染和鼓舞也慷慨陈词“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意在表明音乐不应是靡靡之乐,而应传达光明和正气,应该是雄壮伟丽的,体现人民的心声,结尾“蓬蓬蓬”的战鼓声对此起到了更加强烈的渲染作用。 据此可概括出,思想主题上,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 第四,文章的主题在于凸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伟丽,引领人们趋向光明和正义。承接上文师旷和师涓对音乐感慨的直白,以鼓声的激越渲染热烈奔放的气氛,更加打动人心,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据此可概括出,艺术效果上,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奋发,引发读者共鸣。 10 .A11.B 12.D 13.(1)后来时间久了,参加选拔的人增多,公文内容浅显,不能够作为考试的标准。 (2 )大家文章好坏,我心里都清楚。考核取舍,在于绝对公正。14.①调整了对官员考核的内容;②将选拔士子的考试科目增至六科。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春秋之时,卿和士等官员世袭,选拔人才的制度缺少,秦朝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凭借的是武力,掌权的都是刀笔俗吏,不遵循礼义,以至于灭亡。 “选士之制”是“阙焉”的主语,应在“选士之制”前断开,排除BC; “刀笔”是“俗吏”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 收集/争夺。两句的“征”含义不同。句意:收集冷僻的书籍/(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B.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秀才”是“优秀的人才”。两句中的“秀才”含义不同。句意: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 C. 解说正确。 D. 解说正确。 故选B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关于春秋文化鼎盛的讨论”错误,由原文“今天子春秋鼎盛”可知,应该是天子正当壮年,“春秋”指年龄。 故选D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淹”,久;“案牍”,公文;“准”,标准。 (2 )“美恶”,好坏;“悉”,全、都;“考校”,考核;“乎”,于,在。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始取疑狱,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此判之始焉。……乃采经籍古义,以为问目”可知,调整了对官员考核的内容; ②由原文“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可知,将选拔士子的考试科目增至六科。 参考译文: 建国初年沿袭隋制,让吏部主管选拔,主考官将要面试那个人,用吏事考核他。最初的时候选取疑难案件,考核他断案,观察他能否胜任,这就是写判词的开始。后来时间久了,参加选拔的人增多,公文内容浅显,不能够作为考试的标准。于是就采用经典古籍古义,用它们作为试题。 那以后选拔的人才更多了,于是收集冷僻的书籍深奥的义理来考查他们,唯恐选拔的人能够了解,辞采华丽者称为“高等”,表现拙劣者称为“蓝罗”,至今把这个作为旧例。开元年间,裴光庭掌管吏部,开始遵循资格履历,把资历作为官员好坏的标准。遵守常轨的人喜欢他遵循常规的做法,有才能的人却受到他的压抑。宋璟反对但没有成功。等到裴光庭去世之后,有司确定谥号,因为他不能有效奖励劝勉人才,用“克平”作为他的谥号。春秋之时,卿和士等官员世袭,选拔人才的制度缺少,秦朝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凭借的是武力,掌权的都是刀笔俗吏,不遵循礼义,以至于灭亡,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没有改进。汉高祖十一年,开始颁布求贤诏。武帝元光元年,开始让郡国举荐孝廉各一人,荐举的方法从此开始。魏晋时期互有改动。隋炀帝改为设置明、进二科。我国继承隋朝的制度,增设秀才、明法、明字、明算,一共六科。贞观时期以考功员外掌管这件事情。开元二十四年,李昂作考功员外,他性情刚厉褊急,不与他人结交相投,于是召集进士们,和他们约定说:“大家文章好坏,我心里都清楚。考核取舍,在于绝对公正。如有请托于人,当全部落第。”李昂岳父曾与进士李权交好友善,为他在李昂面前说好话。昂果然发怒,集合贡士数说李权的错误。于是说:“观众君子的文章,确实都很好。可是古人说,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互不遮掩,才是忠实的人。谁如果有想法或许内心感到不安,那么就跟大家说说,怎么样?”李权说:“‘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不是您的诗句吗?”李昂说:“是。”李权说:“从前唐尧年老体衰,将要把首领的职位禅让给许由。许由讨厌听到这句话,所以洗耳。现在天子正当壮年,没有将天子之位揖让给您,你学古人洗耳为什么呢?”李昂非常害怕。当初,李昂因为刚愎自用不接受别人的请托,等到有官员议论这件事后,求他办事的没有不答应的。因此大臣们廷议,认为考功员外职位低,不足以面对许多人,就让吏部侍郎掌管这件事。 15 .B16.①观看龙舟竞渡的盛况,表达对勇夺锦标者的赞赏;②由龙舟竞渡联想到自己的才能曾经被人怀疑,表达高中状元后的欣喜。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 隆隆的雷鸣”错误。“雷隐隐”是将鼙鼓初击时的声音比作隐隐的雷声。 故选B 。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诗颈联和颔联是在描写龙舟竞渡的盛况,而“果然夺得锦标归”中“锦标”是指竞渡(赛龙舟)的取胜标志,所以“果然”写出了作者观看龙舟竞渡的盛况,表达对勇夺锦标者的赞赏。 本诗是作者观看龙舟赛的景象,作者由龙舟竞赛联想到自己的生平。“向道是龙刚不信”既指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也指自己的才能不能取信于世人。而 “果然夺得锦标归”是指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而这首诗写于作者及第后,所以作者由龙舟竞渡联想到自己的才能曾经被人怀疑,而现在自己高中状元,所以表达了高中状元后的欣喜。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座”“青衫”。 18 .①弥足珍贵②源远流长③至关重要19.示例:保藏版本,就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文明的多样性。20.示例:排比。①描述版本馆所处的位置,突出版本馆分布之广、底蕴之深;②句式整齐划一,增强语势,用语富于变化,节奏鲜明,渲染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从后文“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版本馆中的藏品非常珍贵,可以填入“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十分珍贵、非常珍贵 ,含褒义。 第二空,从前文“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可知,填入成语形容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可以填入“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第三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版本馆在保存中华文明上的重要作用,可以填入“至关重要”。“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1 )结构混乱。“……的目的”和“旨在……”句式杂糅,应删除“的目的”。 (2 )语序不当。“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语序不当,根据语意可判断应是保存“文明的多样性”。 故正确表述为:保藏版本,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文明的多样性。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中,连用了“俯瞰……”“北望……”“放怀……”“臂挽……”四个结构相同的动宾结构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式,所以句中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描述版本馆所处的位置,“京华的中央总馆”“渭川的西安分馆”“江南的杭州分馆”“流溪的广州分馆”,这些版本馆分布在中国的各个方位,从而突出版本馆分布之广、底蕴之深。 排比的作用有: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因此语段中这些句子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突显了前面“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的格局”的特点,让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这一表述。读起来让句子富于韵律,节奏感强烈,铿锵有力,充满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 21 .B22.①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大多也是无效步数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根据“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可知,文中加点的“刷”就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运动量的意思。 A. 根据“状态低迷,发挥欠佳”,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淘汰”。 B. 根据“刷题”“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接触题量的意思。与例句相同。 C. 根据“刷屏”“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短时间内某重复信息集中出现。 故选B 。 22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 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健步走满足一定的时间、步频与心率即可达到健身效果,不需要追求大汗淋漓,故可填入“并不追求大汗淋漓”。 ②处,根据“即使超过了一万步”“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这样的步数是起不到效果的,故可填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之类的语句。 ③处,根据“不要一味关注步数”“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参与健步走运动时,应从较短的时间与较近的距离开始,故可填入“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之类的语句。 23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毛泽东援引《吕氏春秋》的名言和爱因斯坦给儿子的信中的一段话作为导引材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指常流的水不会发臭,常转的门轴不容易遭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这句话强调保持运动的重要性。物质和人体的良好状态,要靠“流动”、“活动”、“运动”、“劳动”。“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这说明除了保持运动的姿态之外,还要注意运动的方向。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插在门臼中”比喻找对、找准位置,运动才能生效。爱因斯坦的话也是强调运动对人的重要意义,运动才能保持平衡,保持不断前进。如果生活失去了运动,只能止步不前,甚至遭遇滑铁卢。 综上,材料强调“运动”的重大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这里的“运动”不仅仅指的是物理层面的多动手、多实践、多锻炼,也包括思想观念层面的多思考,接受新的观念,运用新的方法,葆有一种敢想敢作、自我革新的精神。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可以并列式展开,论述“运动”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纵向深挖,立足古今探讨为什么要保持“运动”,接着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讨论如何保持“运动”的姿态(比如终身学习、敢于接受他人批评、学会自省等等),让自己成为高速发展的“飞轮”。 立意: 1. 更新求变,与时俱进。 2. 生命在于运动,人生贵在向前。 3. 流水不腐,保持运动是一种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