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11-27 13:53
参考答案
1.D
2.A   
3.C   
4.同:都认为“沉郁”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且对杜诗思想内容的看法基本相似;异:材料一笼统地说其艺术手法是“沉著蕴藉”的,材料二则明确了“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    5.①首联平白的今昔叙述展现下笔的深思熟虑: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②颔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扩展时空,为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③颈联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④尾联展现对社会的深重情思:抒发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哀伤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一词最早见于”说法有误。原文中是“‘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而非“‘沉郁’一词最早见于”。
B.“起源于汉末文人五言诗”无中生有,说法有误。原文中只写到了“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就已成为重要依据”,没有涉及是否是“起源”。
C.“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说法有误。原文中是“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可知不只是“身世之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说法有误。材料一原文“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中写到了三者和“沉郁”文风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说“缺一不可”。材料二原文“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等也写到了三者和“沉郁”文风之间的关系,但也没说“缺一不可”。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意可知,作为共用论据,所应证明的论点是:杜甫诗沉著蕴藉的手法风格,及其“时空并驭”手法的体现。
A.只有时间“落日”(比喻暮年)“秋风”(实际时间),没有空间,且为老当益壮的积极情感。
B.只有空间“千里”“百层”,没有时间。
C.既有时间“两开”,又有空间“故园”,还有漂泊意象“孤舟”,含蓄表达身在夔州,心系故园的情感。
D.只有时间“忽传”,没有空间,且为听闻喜讯激动的积极情感。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材料二“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可知,两则材料对杜甫诗歌思想内容和风格的看法基本相似。
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材料二“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可知,两者都认为“沉郁”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材料一中,第一段“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首先指出“沉郁”的概念内涵。第二段由“‘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发端,讲述了其源起,而在第三段中,作者才说“‘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可知材料一笼统地说其艺术手法是“沉著蕴藉”的。
材料二中,作者在第二段以“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取’的手法”的转折,引发对“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的讨论,而后文二、三、四段都是对这一手法的具体讨论,由此可知材料二明确了“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材料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都’风格的因素”可知,可以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评论《岳阳楼记》的“沉郁”诗风。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景物描写,其中“昔”和“今”体现了时间的变换。再根据材料二“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可知,可以从“今昔对比”的角度进行评论,得出首联平白的今昔叙述展现下笔的深思熟虑: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吴楚”“东南”“乾坤”是空间,“日夜”是时间,可知采用了“时空并驭”的手法。且该句意思是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极力描写洞庭湖的阔大,由此可知颔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扩展时空,为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通过“无一”“老病”“孤”等词语,极力展现作者个人的悲惨遭遇。充分体现了“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由此可知:颈联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诗人不仅仅描写个人身世遭遇,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胸怀家国涕泪交流的情感,体现了材料二所说的“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由此可知:尾联展现对社会的深重情思:抒发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哀伤情怀。
6.A
7.D   
8.①老人热情的举动、专注的神情,让“我”觉得很惊讶。②在老人的痴迷与画夹的空空如也前,我心生恐惧,有点慌乱。③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④告别老人后,“我”的心里充满羞愧与敬畏。    9.①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②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本文和茹志娟《百合花》都是反战小说”错误。《百合花》不是反战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老人热情的举动、专注的神情,让“我”觉得很惊讶。
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可知,看见老人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在老人的痴迷与画夹的空空如也前,我心生恐惧,有点慌乱。
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可知,老人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我决定扮演好我的角色。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结合“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十分羞愧,又充满了敬畏之情。告别老人后,“我”的心里充满羞愧与敬畏。
9.本题考查学生推测情节要点的能力。
结合后文“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可知,他从画夹子里取出的是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说明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
结合下文“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可知,收藏家的女儿在旅馆里找到了我,并讲述了他们一家的故事,现在画册里放的已经不是原来的艺术画,而是一些发黄的纸。老人对这些全然不知,依然每天抚摸欣赏着他那些珍贵的画册。全家为了不让老者伤心,都把这件事情对老人隐瞒着。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女儿特来拜托我,不要向她的父亲说出实情,“我”答应尽力帮忙。
10.D
11.C   
12.A   
13.(1)当今的大计,没有什么比招揽英雄,致力于取悦民心,建立高祖一样的功业,拯救万民的生命更重要的了。
(2)邓禹凭着大功劳(或:首功)而被授以太傅之职,谒见皇帝时被安排在面向东的尊位,非常受皇帝的尊重宠信。14.以此形容长安饥民对邓禹进军的热烈期盼;激励邓禹击溃赤眉军,像“尧”一样为民除害;委婉批评邓禹不按时进军,会让长安饥民失望。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邓禹听说后,就自南阳驱马北渡黄河,在邺县追上了光武帝。光武帝见到邓禹很高兴,说我拜授官职长吏,你远道而来,难道是为了出仕为官吗?
“禹”是“自南阳发”和“北径渡河”的主语,故“自南阳发”和“北径渡河”之间应断开,排除BC;
“上”(光武帝)是“见之甚欢”的主语,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从文中内容看,和‘敕’大体相类,是可以互用的”错误,“制”: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敕”:有告诫的意识。文中内容看,“制”是宣示皇恩,褒奖邓禹的意思。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A.“如能谋划天下,将很容易平定混乱的局面”错误,原文“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可知如果只是辅佐更始帝,则难以实现志向。应招揽人才,取得民心,才能立大业,救万民。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揽延”,招揽;“务”,致力于、追求;“立”,建立。
(2)“元功”,大功劳;“拜”,授予官位;“进见”,谒见;“东向”,面向东的尊位;“见”,被、受到。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依据原文,“今长安饥民,孰不延望”,以此形容长安饥民对邓禹进军的热烈期盼;
依据原文,“司徒,尧也;赤眉,桀也”,激励邓禹击溃赤眉军,像“尧”一样为民除害;
依据原文,“邓禹为司徒,讨赤眉,不以时进。光武敕曰……今长安饥民,孰不延望?”,委婉批评邓禹不按时进军,会让长安饥民失望。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就能诵读诗篇,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游学,邓禹虽年幼,但见到光武帝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刘玄来到雒阳,以光武帝为大司马,光武帝安定河北。邓禹听说后,就自南阳驱马北渡黄河,在邺县追上了光武帝。光武帝见到邓禹很高兴,说我拜授官职长吏,你远道而来,难道是为了出仕为官吗?邓禹说:“(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刘玄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动辄以数万人,在三辅一带往往群聚假借名号(起事)。刘玄既没有挫败过他们,而他们也不听指挥裁决,各位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向在于发财,争相使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光武到了城楼上,打开地图,指示邓禹说:“天下的郡国这样多,如今仅得了一个,你以前说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为什么呢?”光武帝攻破邯郸,消灭了王朗,想要向北发动精锐骑兵冲锋,邓禹说:“吴汉可以, 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光武帝认为邓禹为有智慧的人。赤眉新拔长安,邓禹被任命为司徒,讨伐赤眉,而禹久不进兵,光武帝斥责说:“司徒,是尧;亡贼,是桀。长安的官吏民众,谁不是翘首以盼呢?”光武帝登上皇位,授予邓禹大司徒之位,诏书上说:“诏令前将军邓禹:深执忠孝,与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孔子说过:‘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日益亲密。’”邓禹凭着大功劳(或:首功)而被授以太傅之职,谒见皇帝时被安排在面向东的尊位,非常受皇帝的尊重宠信。建武中,辞去了三公之位,以列侯的身份免职回家。邓禹专心学习经书,教授子孙学习。
序言评论道:优秀的人才渴望能遇到贤明的君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邓禹在二十岁左右了解了国家兴亡的道理,邓公挑着粮食徒步奔走,在纷乱中独奔光武,追求学问,为国家出谋划策,有萧何一样的爵位,可以说是难得的人才。刚开始被任用的时候,率领六师;位为先师,官位致三公,功德非常大,邓禹都具备。《易经》说有“大人风范”,《诗经》有“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这不是说的邓禹吗?
15.C
16.上片写登临。重阳节词人登上牛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他登高望远,“不用深怀古”表明词人要从这种怀古之情中超脱出来;“向来”二句写岁月的无情是普遍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作者自我安慰,进入一种旷达超脱的境界。
下片写写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词人虽然超脱,但仍不免感叹自己的岁月迟暮和漂泊流离,客中的寂寞更增添了他心境的悲凉;“欲携”二句,写他试图振起豪兴,以斗酒唤起壮怀,但山路阻隔,难觅黄花,理想只能归于破灭,准确地表达了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文人,凄凉悲哀的心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错误。本词“炊烟三两人家住”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依依墟里烟”勾勒出田园生活平静安详的意境。两者意境不同。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小令上阕抒写词人登临牛山的感慨。首句用“日月跳丸,光阴脱兔”两个极为形象的比喻写出岁月匆匆的步履,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登临不用深怀古”,词人说“不用深怀古”,实际上已经在怀古,只不过词人要从这种怀古之情中超脱出来,以更加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历史。最后两句词人以“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也都随着“残照西风”尽行归于大化,指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拒,因而“深怀古”也只能是徒然伤神罢了。
下阕抒写词人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老矣征衫”句,从字面来看,词人是描写为岁月风霜所飘洒的“征衫”已残旧破损,实则是写常年流离漂泊的词人自己已至垂暮之年;“飘然客路”,点明词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楚悲凉。。而“炊烟三两人家”则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更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最后二句“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令的绝妙警句,词人虽有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无处寻觅斗寒的黄花。黄花秋菊是词人期望和理想的象征,黄花的无可寻觅乃是理想失落的写照,没落的时代凋尽了词人心中的黄花,虽豪兴满怀亦只能喟然长叹了,末世文人凄凉悲哀的心态准确展露出来。
17.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频烦”“暮”“譬”等。
18.登峰造极       炉火纯青        刚正不阿   
19.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方圆不宜”,比作“倒拿筷子”;同时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将人们“倒拿筷子”的情形进行夸张表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为人处世要“方圆得宜”,这样有利于我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运用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文中语句“我们的祖先一开始是用小木棍儿拔食食物中的野菜、树叶,慢慢地”以及“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可知,祖先用筷子的技艺越来越高,因此,此处应填“登峰造极”。登峰造极:比喻达到极高的水平。
第二处,结合文中语句“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把杠杆原理运用得”以及“在烹调过程里,筷子可以用来检查、搅拌、品尝食物,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可知,人们对筷子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因此,此处应填“炉火纯青”。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第三处,结合文中语句“方,就是方方正正,面对原则问题,做到‘肃若秋霜’”,可知,“方”就是“坚持原则”,因此,此处应填“刚正不阿”。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作者在此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不懂方圆”,比作“倒着拿筷子”;同时又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将人们“倒着拿筷子”的情形进行夸张地表现,这样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为人处世要“懂得方圆”,这样有利于我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友情、事业、爱情等方面的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顺畅。
20.①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   ②眼科才是灾区   ③上网是一把双刃剑   
21.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眼睛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造成患者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   
22.此处“下”不是实指其意,而是有特殊含义,且有强调作用,故要加上引号。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为后面文段的总领句,后文谈到各类手机病,故填: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  
②结合后文可知眼科病很严重,对应“相对于骨科”“且是‘重灾区’”,应填“眼科才是灾区”。  
③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下对应“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可知是说上网是一把剑,是有利有弊的剑,故填“上网是一把双刃剑”。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二处语病:
一是“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在“会发生”前面加“眼睛”;
二是“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句式杂糅,可改为“严重的会造成患者”或“严重的会使患者”。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此处“下”是对应前文“上”而来,指离开网络,不是其字面意思,故需要加上引号来表示特殊含义。同时文句强调不要沉迷网络,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要“下”网,为了强调此意,故也要用引号。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引入,这句话的含义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慕名前来品尝。它启发我们想要“酒香”,意味着有“好酒”,需要有好的产品,而“不怕巷子深”说的是即使不去宣传,好品质也能被顾客熟知,“只要把事情做好、产品质量过硬,就不怕别人不知道”。这句俗语之后,又提出另外的一句话,“但真实的情况却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去推广,不去宣传,被知道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强调宣传的重要性。再由俗语关联现实生活,指出在自媒体时代,因为个人、群体、商家因说好自己的故事而被大家熟知,走红后名利双收,同时也指出了没有过硬功的产品,过度宣传会被人诟病而偃旗息鼓。材料的内容非常明确,有两层含义,其一,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想要出品牌,需要“酒好”即有好的品质。其二,有了好的产品,要适度宣传,宣传得当,会让大家迅速认可你的存在,感受到你的价值,你的价值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不能为了宣传而宣传,弄虚作假。作文要求以以“做得好·说得好”为主题,主题关键词属于思辨范围,让考生思考这两者的关系,做得好重要,说得好也重要。两者相互促进,不能一味地宣传而忽视做得好,也不能只埋头做好,不去宣传。“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这句话提醒考生,一定开阔视野,可以思考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国品牌;打造民族产业,做事要有匠心;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做好产品,也做好宣传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说好与做好齐飞,品牌与宣传一色。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做得好”是前提和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匠心铸品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永立不败。二“说得好”是善假于物的智慧。只有说得好,才能为人熟知,广为流传,做大做强。最后再次回扣主题,筑好匠心品牌,讲好自我故事。
立意:
1.善做与会说,是成功的双翼。
2.善做为巧说奠基,巧说为善做赋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