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②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③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 5.①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②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回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③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 6 .D 7.A 8.(4分)①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②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③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①②点各给1分,答出第③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连缀全文情节。“抡镐头”这一细节,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 ②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 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出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B 11. C 12. D 13. (1)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游”,学习;“指授”,指导、教授;“下笔”,动词用作名词,写出的文章。 (2)他奇特怪异的文辞,在当时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美。 “瑰伟”,奇特怪异;“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追配”,与……相媲美。 14. ①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②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③文章与苏轼齐名。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可知黄庭坚的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由“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可知黄庭坚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 由“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可知黄庭坚与苏轼齐名。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的措施治理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人都仰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点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的隔阂,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摘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取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将黄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15.A 16.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 17.(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6)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等 18. C. 19.B 20.C 21.D 22.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