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2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8-23 15:27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自为而召之也召:招致
B. 故宁委之于利委:交付
C. 而无憾于其上憾:遗憾
D. 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劝:勉励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 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求人可使报秦者
D. 盖欲其思而得之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 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 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 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17.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答案】14. C 15. B 16. D   
17.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18. (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2)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憾”,怨恨。解释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用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介词,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而彭祖如今凭借特别长寿而闻名。
B.“之”均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想要人们没有困惑很难啊。
C.“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D.“而”,连词,表递进。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连词,表转折。这句话的意思是:帮助秦国却不帮助五国。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圣人对……进行刑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这段话是作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故选D。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及”是动词,是“实行”的意思,“不能及”即是“没有来得及实行”,“则”是连词,是“就”的意思,因此“则”前应断开;
“而”是连词,表结果,“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是前句“为之明言其状”的结果,因此“而”前应断开;
“呜呼”,叹词,应独立成句,因此“呜呼”前后皆应断开;
“贤人君子之功烈”和“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是并列关系,分别陈述贤人君子的“功”与乱臣贼子的“恶”,“与”是表并列的连词,因此“与”之前应断开;
“于此”的意思是由此,“其”是指代前句的“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因此“于此”之前应断开;
“焉”是句末语气词,“是故”是固定搭配,是“因此”之意,所以“焉”之后应断开。
句意: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地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则”,连词,那么;“忍”,形容词,狠心的;“爱”,动词,吝惜。
(2)“其”,代词,上面那些情况;“与”,动词,给予;“残”,动词,伤害;“而已矣”,罢了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不是想要压制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
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压制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赐。这样,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不能施予恩赏,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罚、可以施予恩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圣人则不是这样,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罚、也可以不施以刑罚,用刑的话,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可以恩赏,也可以不赏,不赏的话,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其越分授予官位,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道(上面)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假如舍弃这些,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
(二)(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9.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寓鉴戒之意。
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19. ①. 勤政楼    ②. 千秋节   
20.情感不同:
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
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
再看写法:
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
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三)(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21. 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2. (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答案】21. ①这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②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现,没有仁的礼乐徒具形式;礼乐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玉帛钟鼓等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根本精神。
22. (1)示例:①击磬(于卫)
②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③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2)①修身。“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
②善学。“反之”,唱得好就请对方再唱一遍,切磋琢磨,增进技艺。学无常师。
③遵礼。“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礼以行之”,“依于仁,游于艺”。
④君子风范。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礼呀礼呀,仅仅说的是玉器和丝帛吗?乐呀乐呀,仅仅说的是钟鼓等乐器吗?
孔子针对春秋时期权贵奢侈成风,礼乐流于玉帛钟鼓等形式而失去了原有的实质内容等现象,发出了深深地慨叹。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专注于这些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实质。在那样一个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希冀用礼乐教化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但缺少了这样的认识,以玉帛钟鼓为表现的礼乐教化就会成空洞的形式,没有了内涵蕴义,就不是孔子心中的礼乐了。
第二则材料的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可见第一、二则材料的共性是: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经典名著内容,并对其进行多方面解读的能力。
(1)《论语》中记载孔子与音乐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击磬(于卫):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比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比如“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意思是“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进行了整理,《雅》和《颂》都有了适当的位置。’”等等。
(2)第三则材料的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起唱。
孔子在和人一起唱歌的时侯,总是充满善意,让人先唱,尽量让人家开心。他唱了后鼓掌再让他唱一遍,这时,孔子才和着人家合唱。“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这是其“修身”的体现。
“必使反之”,请他再唱一遍是想细致学习,切磋琢磨,增进技艺。这是孔子谦虚、善学的体现。
孔子主张“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鼓励。
孔子行善,融于平常,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答案】①发愤忘食②乐以忘忧③无以至千里④无以成江海 ⑤似诉平生不得⑥低眉信手续续弹 ⑦故国神游⑧一尊还酹江月  ⑨风正一帆悬 ⑩江春入旧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愤”“至”“续续”“尊”“酹”“春”等。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
1.锐意进取,力争成才。
2.充分利用好成才环境,充分发挥成才能动性。
3.乘浙江之东风,成人才之大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