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2.C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可视化以其数据清晰、易读和客观等特点,成为数字人文领域趋于成熟的研究方法”错误,强加因果,文章最后一段先说“可视化也是近年来数字人文领域已趋于成熟的研究方法”,之后说“可视化数据本身具有清晰、易读和客观等特点,可以丰富研究成果的视觉呈现”,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比较”“表明前者比后者的作用更大”错误,第三段说“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自由选择对文献进行‘细读’或是‘远读’”,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也并没有说谁的作用更大。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数字人文平台将呈现出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趋势”错误,曲解文意,第一段说的是“皆预示了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发展趋势”,是预示趋势,不是呈现趋势。 B.“数字人文的价值就在于……”错误,以偏概全,由第二段“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信度和效度的提升只是价值之一。 C.“数字人文方法……不再遵循传统社会学量化研究的具体步骤”错误,第二段说的是“传统社会学量化研究遵循研究假设、建立模型、验证假设的研究步骤,但大数据方法的介入使得研究对假设和模型的依赖有限,数据遵循自己的逻辑得出研究结论,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可能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文中只是说“可能会发生革命性转变”。 故选D。 4.B 5.B 6.①坚持不懈,长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②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开展多种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 “指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固定”错,原文表述是“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并储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可见碳汇概念中所指的的二氧化碳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所有的二氧化碳。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造林面积不断增长”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塞罕坝森林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原文虽然提到了造林面积“累计抚育森林258万亩次”,但并未提到造林面积是否不断增长的问题。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建立,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干旱瘠薄沙地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仅有8%”“自上世纪80年代林场转入营林阶段以来,累计抚育森林258万亩次,塞罕坝森林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和材料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70多年来,每年春秋两季,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带头义务植树,促进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的有力、有序开展”“生态质量的持续改善,增强了右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让右玉人民拥抱了更美好的生活”可以看出,塞罕坝和右玉都是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都最终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由材料一“塞罕坝机械林场从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观赏游憩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出发,在调整资源结构、低密度培育大径材、实现林苗一体化经营的同时,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自上世纪80年代林场转入营林阶段以来,累计抚育森林258万亩次,塞罕坝森林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和材料二“沙棘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农户继续参与到绿化中去。如今的右玉已经形成拥有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和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而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右玉还建成一批生态观光旅游景区,大力发展起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森林文化旅游产业”可以看出,塞罕坝和右玉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林的同时,注重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开展多种经营,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 7.B 8.①儒雅:身居囚室奋笔疾书,有深刻的思想;伟岸洒脱,有文雅的风度;绝笔书中充满诗意。②壮烈:民族存亡时投身革命,具有使命感;面对行刑,含笑牺牲,悲壮崇高;希望死后将身躯交给医学校,奉献给人民。 9.①有助于读者了解瞿秋白烈士牺牲的经过,照应标题;②表达作者对先烈坚定追求信仰的崇敬之情;③引发后文议论,有利于文章主题的表达。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写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与英雄精神的永垂不朽”错误,结合“它们可说是阅尽沧桑了,我想,假如树木的年轮与光盘的波纹有着同样的功能,那它一定会刻录下秋白的隽雅音容”可知,这是用环境的萧疏来衬托英雄的精神,突出英雄精神的永垂不朽。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儒雅”是说瞿秋白的思想、风度以及作品中的诗意,而“壮烈”是说瞿秋白投身革命的使命感,面对死亡时的悲壮以及死后的希望。 先看“儒雅”的表现: 由“简陋的方桌、板床,几支毛笔、一方端砚,刻刀等都原封未动地摆放着”“仿佛瞥见那年轻、秀美的身姿,正端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灵魂中承担着大悲悯的思想巨人”可知,瞿秋白身居囚室却奋笔疾书,灵魂中有深刻的思想; 由“一袭中式黑色对襟衫、齐膝的白布短裤,长筒线袜、黑色布鞋”“那么伟岸,洒脱”可知,瞿秋白形象伟岸,举止洒脱,有文雅的风度; 由“绝笔书所云‘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可以看出,瞿秋白的绝笔书中充满诗意。 这些都是他“儒雅”的表现。 再看“壮烈”的表现: 由“当中华民族陷于存亡绝续的艰危境地,他怀着‘为大家辟一条光明之路’的宏愿,走出江南小巷,纵身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他没有为一己之私而消解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可知,瞿秋白在民族危难之时投身革命,具有使命感; 由“当获知刽子手即将行刑时,他面容显得异常平静”“安然睡下,迅即发出均匀的呼吸声”“走出大门时,他回头看了一眼空荡荡的院落,又向荷枪环伺的军人扫视了一下,嘴角微微地翘起”“途经中山公园,他见凉亭前已经摆好了四碟小菜和一瓮白酒,便独坐其间,自斟自饮,谈笑自若”“含笑饮弹”可知,瞿秋白面对行刑,舍笑牺牲,悲壮崇高; 由“我的这个身躯还能由我支配吗?我愿意把它交给医学校的解剖室”可知,瞿秋白希望死后将身躯交给医学校,奉献给人民。 这些都是他“壮烈”的表现。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找到设题的内容,第五段的最后说“在这里,我尝试着作一番复述”,可见复述的内容在下文。 然后把握下文写瞿秋白烈士牺牲经过的内容,如得知行刑的消息,接着前往刑场,“守护着灵魂上路”,路上唱《国际歌》,等等,这些内容帮助读者了解瞿秋白牺牲的过程,和标题“守护着灵魂上路”相呼应;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重点描写瞿秋白的表现,如得知即将行刑之时,瞿秋白“面容显得异常平静”,如晨曦爬上窗棂,他心中想到“这世界对于我们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当然,任何美好事物的争得,都须偿付足够的代价。为此,许多人踏上了不归之路”,如走出大门之时“似乎想说:敌人的如意算盘——征服一个灵魂、砍倒一面旗帜、摧毁一种信仰,已经全然落空;得到的只是一具躯壳”,这些内容展现出瞿秋白追求革命信仰的坚定不移,表达了作者对瞿秋白的崇高敬仰;文章最后三段由瞿秋白的牺牲引发议论,如“秋白同志,在这长仅千余米的人生最后之旅中,也同样经受着最严酷的生命与人格的考验。‘咫尺应须论万里’,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伟大长征”“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也是最为严峻的试金石。他以一死完美了人格,成全了信仰,实现了超越个人有限性的追求”,写瞿秋白烈士牺牲的经过引出下文的议论,利于主题的表达。 10.C 11.A 12.A 13.(1)至于清除坏的,发扬好的;憎恨坏人坏事,鼓励好人好事,我和这几位相比略有长处。 (2)忠臣敬爱君主,一定要防止奢侈的苗头,如果祸乱已经形成,就没有什么可再劝谏的了。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说:“是的。我有过失,您也应当在其初开始时就劝谏。我看到前代帝王拒绝劝谏,大多说‘已经做了’,有的说‘已经答应了’,终究不肯改正。这样做却想要国家不灭亡,能做到吗?” 唐太宗紧承褚遂良的话“忠臣爱君,必防其渐,若祸乱已成,无所复谏矣”来说的,唐太宗同意褚遂良的话,故“然”单独成句,应在“然”后断开,排除AD; “朕见前世帝王拒谏者”为定语后置句,“拒谏者”是定语修饰的是帝王,若放在下句“多云业已为之”做主语,则语义不通,故应在“拒谏者”后断开,排除BD;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掌管制令决策,为唐代最高行政机构”错,在唐代掌管制定决策的是中书省,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A. “因此下令解除其处理辞讼的权力,交由左右丞掌管”错,“因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解除的是“尚书细务”,而不只是辞讼的权力。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激浊扬清”,清除坏的,发扬好的,其中“浊、清”为形容词作名词;“嫉恶好善”,憎恨坏人坏事,鼓励好人好事,其中“恶、善”为形容词作名词;“于……”,和……比;“微长”,略微的长处。 (2)“渐”,征兆,迹象;“若”,如果。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求贤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最近,听说你们审理案件,天天没有空闲,这怎么能辅佐我求得贤才呢?”因此下令尚书省把琐碎事务交付左右丞,只有大事需要上奏的才向仆射禀告。房玄龄通晓政事,又精通文献经典和法律制度,昼夜尽心,唯恐有事情处理不当。他使用法律宽松平正,听说他人有长处,就好像自己也有一样高兴。选举人才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强求他人。和杜如晦一起引荐选拔官员,不遗余力。太宗朝的政治格局,都是他们二人设定的。太宗每次与房玄龄商量事情时,必定会说:“没有杜如晦就不能决断。”等杜如晦到了,最终又会采用房玄龄的策略。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各位宰相陪侍宴会,唐太宗对王珪说:“您见识高明,辨别能力强,又善于言谈议论,玄龄以下的各位大臣,您都品评一下,说说您和他们几位相比怎么样。”王珪回答说:“勤勤恳恳为国奉献,尽心竭力无所保留,臣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将入相,臣比不上李靖。陈述奏章详尽明确,意见上传下达中肯允当,臣不如温彦博。处理繁琐艰难的事务,各项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臣不如戴胄。以君主赶不上尧、禹为耻,专以苦言进行劝谏,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与这几位相比倒是略有所长。”太宗认为王珪说得很好,各位宰相也佩服他精确的评论。唐太宗问侍臣说:“自古以来,有的君主昏庸而臣下竭诚治国,有的君主贤明而臣下作乱,这两种情况哪一种较好?”魏征回答说:“君主贤明,那么善恶赏罚得当,臣子怎么能乱国。假使君主昏庸,放纵暴虐,拒绝劝谏,即使有良臣,又怎么能有作为!”太宗说:“齐文宣得杨遵彦,不是君主昏庸而臣子贤明吗?”魏征回答说:“杨遵彦仅仅能延缓国家灭亡而已,怎么能说得上是治理朝政呢。” 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禹王制造漆器,劝谏的就有十多人,这有什么值得劝谏的呢?”褚遂良回答说:“奢侈是国家危亡的根源。漆器不能满足,将会进一步用金玉制造器物。忠臣爱护他的君主,一定要防止奢侈的苗头,如果已造成祸乱,就没有什么可再劝谏的了。”太宗说:“是的。我有过失,您也应当在其初开始时就劝谏。我看到前代帝王拒绝劝谏,大多说‘已经做了’,有的说‘已经答应了’,终究不肯改正。这样做却想要国家不灭亡,能做到吗?” 14.B 15.①杜诗认为无论桃花深红还是浅红,都惹人喜爱,表现爱花、赏花的喜悦之情; ②刘诗在两种花色中偏爱浅红,表现了平和淡然、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错,“春光懒困倚微风”,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是写人在春景中的慵懒状态,而非写春景的倦懒之态。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甫的诗句“可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在两种颜色之中,作者不能比较出更爱哪种颜色,表现了两者之间的难以取舍,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刘克庄的诗句“不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不喜爱深红色,喜爱的是浅红色”,作者在两种颜色中有一个明确的喜爱者,表现了作者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体现的是作者坚定而平和的态度。 16.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壑、嫠、攻、莺、啄。 17.A 18.B 19.A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脱胎:比喻一事物由另一事物孕育变化而产生。扎根:比喻深入底层,打下基础。根据前文“新颖的方式”可知,这种方式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变化而产生的,故应选择“脱胎”; 契机:转机,事物转变的关键机会。时机:适当的时刻或机会。根据文意,冬奥会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机会,故应选择“契机”; 精美绝伦: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后文修饰的是“画面”,故应用“精美绝伦”; 凸显:凸出显现。突显:突出显现。根据文意“出现的与节气相关的诗句”是凸出显现“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用“凸显”更符合文意。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①“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根据“始散芳”可知,是荷花刚刚开放的时候;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根据诗歌前文内容“当春乃发生”应是指初春时节; 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根据“荷风送香气”可知,此时应是荷花盛开的时候;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根据“清明时节”可知,此处是指晚春时节; 根据后文“这些诗句让观者了解了在相应时节里……”可知,引用的诗句应是按照时节的变化排序的,故正确排序应是②④①③。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这些诗句让观者了解了在相应时节里以传统方式生活的中国人”动宾搭配不当,“了解”的内容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中国人”,故应将改为“这些诗句让观者了解了在相应时节里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 二是,“并深深令人叹服含蕴其中的浪漫”句式杂糅,此句将“令人叹服”和“叹服……”杂糅在了一起,故应去掉“令人”; 都修改正确的是A。 故选A。 20.①都会呼出的液滴②属于近距离传播③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较少 21.示例:应选择通风管道彼此不连通的酒店作为隔离酒店,并做好通风管道的消杀工作。因为病毒能以气溶胶形式通过通风管道传播。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这里所说的气溶胶是指……”“其粒径”可知,此处是对“气溶胶”的解释;再结合后面“这些液滴在呼出”可知,此处填写“都会呼出的液滴”。 第二处,由分号可知,前后内容属于并列关系,后面介绍飞沫核的传播,前面介绍飞沫的传播;前后句子的句式一般相近,此处的句子对应后面“属于远距离传播”这一句,所以句式应为“属于……传播”,再结合前面“只能在传染源1至2米范围内的空间传播”可知,应“属于近距离传播”。 第三处,前面提到三种传播,而横线前说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研究较多”,那么此处应是说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再结合下一段内容可知,这种研究应该“较少”,所以可填: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较少。 21.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建议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新冠病毒传播的特点来提建议。 由第一段“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这里所说的气溶胶是指人在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可知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其中气溶胶的传播危险性更大,“飞沫核却可以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属于远距离传播”; 由第二段一病例来看,“该病例及其妻子等都确诊新冠。研究表明,该病例可能在隔离酒店被楼下一确诊病例通过卫生间的通风管道传播的气溶胶感染。研究发现该隔离酒店通风管道上下相通,在该病例离开5天后,仍能在管道内壁深部检出2件环境阳性标本”,该病例是被通风管道传播的气溶胶感染,所以建议选择通风管道彼此不连通的酒店作为隔离酒店,还要做好通风管道的消杀工作,原因就是第一段提到的病毒传播的方式。 22. |